聆听荣誉故事 汲取奋进力量
■王子牛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黄 海
该连指导员(讲台中间站立者)在讲述连队历史。王子牛 摄
初秋的一天,第74集团军某旅某连官兵,齐聚训练中心,上了一堂连史教育课。
“同志们,我连成立以来3次被授予荣誉称号。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重温历史,聊一聊‘荣誉与传承’这个话题。”该连黎指导员开宗明义,“下面,有请战旗登场!”
黎指导员话音刚落,6名战士护送3面战旗——“北上抗日先锋连”“大生产模范连”“精武强能标兵连”走到台前。红绸旗面、金色大字,诉说着连队南征北战、艰苦奋斗、精武强能的光辉岁月。
“第一面战旗,‘北上抗日先锋连’。”随着两名护旗战士上前一步,黎指导员娓娓道来,台下官兵认真聆听——
1934年11月16日,为了抗日救亡,连队随红25军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旗帜,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前往陕北。12月8日,行至陕西省洛南县三要司时,国民党军队占据易守难攻的九泉山高地疯狂阻击,妄图歼灭红25军。
情况危急,该连干部带领部分官兵,携带少量枪支弹药和砍刀,徒手攀上九泉山侧面陡壁直插敌后,打乱守敌防御部署。山下大部队顺势发起进攻,一举攻下高地。
“这是红25军入陕后打的第一场胜仗。”黎指导员说,此战过后,连队被红25军授予“北上抗日先锋连”荣誉称号。
“第二面战旗,‘大生产模范连’。”黎指导员接着介绍,“这是抗日战争时期,我连被授予的第二个荣誉称号。”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1937年10月,该连被编入八路军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1941年前后,由于日寇疯狂进攻和“扫荡”、国民党实施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解放区陷入严重困境。
“在党中央的号召下,我连先赴南泥湾开荒,后赴槐树庄生产,官兵一手拿枪、一手拿锄,边反‘扫荡’边耕种,硬是开垦出大片良田,超额完成‘耕作两年余粮一年’的目标。”讲到此处,黎指导员手指战旗说道,“因完成任务出色,1943年12月,八路军陕甘宁联防司令部授予连队‘大生产模范连’荣誉称号。”
话毕,大家的目光投向了“精武强能标兵连”战旗。“这是我连在和平建设时期获得的荣誉。”黎指导员继续介绍第三面战旗。
2006年,连队整建制换装某型武器。为了尽快形成战斗力,连队党支部立下“军令状”。
缺教程、缺人才、缺经验,是连队当时面临的最大困难,但官兵们没有被吓倒。认真研读武器说明书,请教厂家技术人员……他们边摸索、边操作、边完善,经过5个月集智攻关,不仅编写了操作规程和训练教案,圆满完成示范任务,还在当年的实弹射击检验中,实现首发命中、发发命中。
更精彩的故事还在后面。该连以换装转型为契机,深入开展实战化训练,完成几十个课目试训论证,多次参加重大演习,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2011年3月,该连被授予“精武强能标兵连”荣誉称号。
“大家有什么感想,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谈一谈。”讲述完毕,黎指导员组织互动讨论。
“如果分别用一个关键词描述3面战旗代表的精神,我觉得是‘胜战’‘奋斗’和‘攻坚’。”中士吴宏鑫第一个起身,分享自己去年的经历。
一次,上级将举行战场救治专业比武,吴宏鑫第一时间报了名。进入集训队后,他需要与许多经验丰富的卫生员同场竞技,争夺比武“入场券”。
集训内容多、难度大,只是连队兼职卫生员的吴宏鑫,考核成绩经常排名倒数,这让他打起了“退堂鼓”。
一次和其他单位战友讨论军史,说到九泉山战斗时,吴宏鑫猛然醒悟:“面对武器装备和作战地形均占优的敌人,革命先辈没有退缩,而是选择英勇战斗,不惜牺牲生命。与他们比起来,我现在遇到的这点困难根本不值一提!”
从那以后,吴宏鑫自我加压苦练,成绩不断提升,最终脱颖而出走上比武场,并夺得个人第三名。
“连队的荣誉战旗带给我的,是要始终保持勇于攻坚、追求卓越的那股闯劲。”吴宏鑫说完,一级上士李政钊接着发言。
新兵下连后,李政钊一心想成为炮长,为此苦练操作。然而,一次演练给他泼了一盆冷水——装定参数出现误差,他却不知原因何在、如何处置,连长对他提出批评。
“我那时才明白,要想成为一名炮长,必须全面掌握装备原理性能。”李政钊回忆说,“装备原理晦涩难懂,但想到当年的老兵在没有教程、人才和经验的情况下,仍能依靠攻坚啃下‘硬骨头’,我觉得自己也可以做到。”想通之后,李政钊开始刻苦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两年后,他如愿走上炮长岗位。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站在战旗前,下士杨智宏、上等兵覃溪也讲述了自己的奋斗故事,现场不时响起阵阵掌声。
“相信听了战友们的分享,大家对‘敢于攻坚、敢打必胜、敢挑重担、敢当先锋’的连队精神有了更深感悟。”教育课临近结束,黎指导员接过话头,进行总结,“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到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我们一定要传承发扬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把‘四敢’精神落实到练兵备战中、体现在一人一岗上,为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力量。”
三面战旗一堂课,奋进路上有来人。据了解,讲述荣誉背后的故事,已成为该连教育课堂上的一个“保留节目”。一茬茬官兵结合思想实际和不同任务,深入挖掘、常讲常新,从中源源不断地汲取干事创业的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