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未来战场的士兵——来自第八十二集团军某旅“刘老庄连”的报告(下)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梁蓬飞 钱晓虎 张良 韩成 责任编辑:徐占虎 2025-10-19 07:41:40

●视角:一个连队的今天与一支军队的明天

走向未来战场的士兵

——来自第八十二集团军某旅“刘老庄连”的报告(下)

■解放军报记者 梁蓬飞 钱晓虎 张良 韩成

“刘老庄连”组织进攻战斗训练。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张永进摄

朱日和联合训练基地,像一位时光见证者,目睹了多少雄师劲旅上演的战争活剧。

今年8月,一场实兵对抗演练进入胶着状态,导调组突然宣布:“红方排长以上指挥员全部被定点‘清除’!”

这是一次超出作战预案的特情设置,用意十分明显:他们想看看,红方突击分队的班长骨干到底是啥水平。“刘老庄连”迅即拿出对策,由一班班长、四班班长分别接替连长、指导员,排指挥岗位由副班长递补,继续组织战斗,最终将连旗插上了蓝方固守的高地。

载誉归营途中,战车驶过高高的铁塔,只见塔身赫然写着7个鲜红的大字:从这里走向战场。

走向战场,需要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勇士尖兵。进入新时代,一茬茬“刘老庄连”战士厚植家国情怀,淬火铸魂强能,砥砺胜战本领。如今的他们,时刻等待党和人民的一声号令。

一名士兵的追求有多高?

在军营里寻找最有意义的青春

这是“刘老庄连”两名战士之间的一次对话——

“提干失败,有没有想过退伍?”

“没有!”

“为什么?”

“因为在部队很幸福,我想干一辈子……”

提干失败的战士叫王熙炜,是一名大学生士兵。早在读高中时,他就规划好了今后的人生——参军。

“好男儿就要去当兵!”分到“刘老庄连”后,王熙炜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并深深爱上了火热的军营生活。战友们说,他像一个移动的“活力源”,无论在哪里,不管干多苦多累的活,都阳光开朗、激情四射。

接受记者采访时,王熙炜道出了内心的秘密:“在英雄连队当兵,我渴望荣立真正的战功!”

在天津大学读书时,王熙炜学的是物流工程专业,虽然入伍不到两年,他已经在思考如何将自己掌握的知识,运用到标准化作业和军事交通领域。

与王熙炜一样怀着相似想法的,还有大学生士兵朱肖杰。两人的不同之处在于,朱肖杰是追随同学的脚步参军的。

朱肖杰和下士严鹏飞是高中同学,朱肖杰考入大学读书,严鹏飞选择当兵,比朱肖杰早3年来到“刘老庄连”。3年里,两人一直保持着联系,严鹏飞跟朱肖杰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在部队可以找到最有意义的青春”。

什么是“最有意义的青春”?严鹏飞没有明说。来到连队后,朱肖杰渐渐找到了答案。

2008年5月12日,薛芝武的家乡汶川发生大地震。他从学校跑回家时,房屋已成一片废墟。没过多久,一群穿着迷彩服的解放军官兵,高举“铁军来了”的旗帜,给灾区人民带来生的希望,也在他心里埋下了从军报国的种子。

两年后,薛芝武参军入伍,来到“刘老庄连”。他惊喜地发现,连队所在旅正是当年的那支“铁军”。

在英雄连队这片沃土的滋养下,薛芝武不断成长进步,还担任五班班长、入了党。五班在他的带领下,多次参加大项演训任务,荣立集体二等功。

“一个人,只有将自己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才能绽放最有意义的青春。”从战友口中得知薛芝武的故事后,朱肖杰深深感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最应该拥有的品质就是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的动人之处,极致地体现在忠孝难以两全之时。

炮手曹宝刚,有个双胞胎哥哥曹刚。当年,兄弟俩携手入伍来到“刘老庄连”的故事,经媒体报道后一时成为美谈。然而,两年后的“退伍季”,两人面临一次艰难选择。

当时,兄弟俩军事训练成绩不分伯仲,留队都没有问题,可是命运弄人,他们的父亲得了重病,急需照顾。

“走还是留?到底谁走?”得知消息那晚,兄弟俩辗转难眠。

“咱俩比一下吧,胜出留下尽忠,输了回家尽孝!”第二天,弟弟向哥哥“下了战书”。比武场上,兄弟俩互不相让,最终曹刚惜败。

脱下军装那天,曹刚眼含热泪鼓励弟弟:“留下来就好好干,当好‘刘老庄连’的兵!”“哥,你照顾好家,军旅路我替你接着走!”说完,两人紧紧拥抱在一起。

肩负梦想冲锋,曹宝刚越战越勇:2014年勇夺“谁是终极英雄”比赛第一名,2015年取得射击比武第一名,2016年斩获“中部铁拳-坦克·铁骑”比武第一名……

“刘老庄连”的战士,都读过这样一封信,那是1941年,时任连队指导员李云鹏写给父母的家书——

“自儿离家已经年余,记得曾在本年四月间,于泗县郑集寄家信一封,不知大人收到否?回音否?如家音回报,可惜我也不能等收了……待风息波静,凯然而归,全家团聚,以报此恩。”

这封信寄出不到两年,李云鹏就在刘老庄战斗中壮烈牺牲。

作为刘老庄人,朱肖杰对这封家书耳熟能详,但来到“刘老庄连”一年后,得知很多战友的入伍动机,他才真正读懂了它——

2024年3月,家在天津市静海区的孙铭朝,被前来抗洪救灾的“刘老庄连”26名官兵感动,毅然选择参军,成为“刘老庄连”的一员;

2024年7月,硕士研究生王麟虎从河南大学毕业,专程前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已经25岁的他当即决定参军;

2025年秋天,又一批刘老庄籍新兵慕名而来,他们从小听着“八十二勇士”的故事长大,立志成为英雄的传人……

这些年轻人,昨天还是家里的孩子、学校的学生,今天就成为共和国的士兵。英雄的连队永远后继有人,英雄的军队始终英雄辈出!

一名士兵的眼光有多远?

无穷的“远方”,都与他们有关

今年7月,刚走出校门的学员张杭来到“刘老庄连”实习,参加的第一堂形势战备教育课,令他印象深刻。

连长朱明朝讲完周边局势后,进入讨论环节。在校读书时就对国际地缘政治颇有研究的张杭正想举手发言,就被几个义务兵抢了先。

令他惊讶的是,这几名战士不仅摆事实、讲观点,还结合自己的判断给出应对之策。其间,两名战士因看法不同,竟当场辩论起来。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张杭发现,“刘老庄连”的士兵对鲁迅先生的这句话有着自己的解读,他们的视野如此开阔,异国上空的战火硝烟、最新研发的武器装备、兄弟单位的创新做法,都会频频出现在连队的教育课堂或训练场上。

去年3月18日,上等兵许苏广作为连队代表,前往刘老庄参加祭奠英烈活动时,顺道赴某单位参观见学。满眼的高技术和新装备,让他既心生羡慕又深受触动。回到连队后,听说旅里要组织无人机操控手集训,身为炮手的许苏广第一时间报名参加。

“以前大家都认为,武装直升机是装甲兵的天敌,但从近期的武装冲突看,无人机俨然成为坦克和步战车的克星。”许苏广入伍时间不长,但对最新军事动态的关注,让他产生了强烈的“本领恐慌”。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个多月的强化学习训练,许苏广力压侦察营专业无人机操控手,在结业考核中取得优异成绩。

近年来,“刘老庄连”所在旅加快战斗力建设转型,一个装甲步兵班不再是“一台战车打天下”,还有多型单兵武器。官兵强烈感到,要成为一名过硬的“合成步兵”,必须树立战场思维,掌握更多打仗本领。

那年,手工兵棋配发连队,三班副班长赵嘉鑫爱不释手。只要有空,他就翻开兵棋使用说明书和交战规则,对着不同色块的方格和棋子摆练。他渐渐发现,这块两米见方的“棋盘”,既蕴含着运筹帷幄的无穷奥妙,也无情击碎了一个个看似合理的现实。

譬如,以往规划前进路线时,途经的山头、桥梁甚至一个乡镇,在个别指挥员眼里就是地图上的黑点,“一脚油门就过去了”,很少考虑真实情况如何。如今,经过手工兵棋推演,那些“拍脑门的谋略”“凭感觉的指挥”“差不多的行动”都被一一揭穿。

“都说未来战争是‘班长的战争’,在讲求精兵制胜的未来战场,班长虽身居指控末端,却关系全局,不仅要会带兵,更要会用兵!”赵嘉鑫介绍,一次班战术对抗训练,他运用手工兵棋制订出最佳进攻方案,带领全班以压倒性优势力克对手。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刘老庄连”,越来越多的战士“兵为将谋”,琢磨更多有关打仗的问题。

不久前的一次“被俘”经历,让八班副班长徐旭对夜战夜训有了新的思考。

那不过是连队组织的夜间对抗训练,一排、二排扮演“红军”,三排扮演“蓝军”。刚进入侦察环节,自以为隐蔽巧妙的徐旭,就被“红军”一名战士通过单兵夜视仪发现了行踪。

“随着夜视装备的大量配发,夜色的掩护形同虚设,那么夜训到底应该训什么?”当徐旭把自己的想法上报后,连队随即将此列入课题,组织官兵集智攻关。

谈及此事,其所在营主官不禁感慨:“现在,在营连当主官压力很大,因为官兵之间几乎只有岗位之别了,很多战士的思维、眼光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经不亚于干部了!”

一名士兵的肩膀有多硬?

“为了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

“真的假的?”

读到“刘老庄连”九班副班长熊江鑫“手撕铁丝网”的故事,兄弟连队的一名战士感到不可思议,专门前来求证。

今年初,旅里把“刘老庄连”的事迹结集成册,发给各连学习。这里面还有另外一层考量:让其他连的官兵给“刘老庄连”挑挑刺。

2022年初夏,一场实兵演练激战正酣。熊江鑫所在的九班向“敌”纵深突进途中,被一道布满尖刺的铁丝网拦住了——这是向前攻击的唯一通道,两边皆是深沟,无法绕行。

时间分秒流逝,若不及时开辟通路,全排乃至全连的进攻将被打乱。此时,九班仅剩3名载员,且爆破器材早已耗尽。

熊江鑫注意到,铁丝网两端固定在大树上,没有专门的工具很难破开。情急之下,他快速匍匐到铁丝网前,徒手用力撕扯。尖刺扎破手掌,鲜血直流,熊江鑫强忍疼痛,硬是将铁丝网的一端从树上拽了下来。

“‘刘老庄连’的战友真有血性!”得知真相,这名战士向熊江鑫竖起大拇指。熊江鑫连连摆手:“我这事不算什么,谭森的表现才够‘硬核’!”

2023年4月,联南苏团对中国维和步兵营进行战备能力评估。不同以往,此次考核组刻意增加难度,在考核临近尾声时制造了一场“意外”——一名由外军扮演的“武装分子”突然蹿出,向维和营区核心点位冲去。

这名“武装分子”着实不简单。为检验中国维和官兵的应急处突水平,考核组专门从别国维和部队里挑了一名体能高手。

作为中国维和步兵营快速反应班成员,谭森同样不简单。别看他身材瘦小,却在旅里的比武中创造多项纪录。

“STOP!”来不及多想,谭森本能地带领快反班猛追上去。

当天气温高达40多摄氏度,这名“武装分子”有备而来,穿着短裤、短袖、跑鞋。而谭森这边,个个全副武装,身上的负重有10多公斤。在途经碎石路段时,谭森一脚踩滑,摔倒在地,右膝被划开一道口子。

就当大家以为这场考核就此结束时,谭森撑地而起,继续追击。终于在一个拐弯处,谭森瞅准时机,一个箭步上前,使用抓捕器锁住那名“武装分子”的小腿,成功将其制伏。

有人说,一名士兵怎样,一个连队便怎样;一个连队怎样,一支军队就怎样。“刘老庄连”战士的“硬肩膀”,源自人民军队历史深处。朱德同志在《八路军新四军的英雄主义》一文中,把刘老庄战斗与平型关大捷、阳明堡火烧敌机、百团大战、狼牙山五勇士壮烈跳崖等并列,称它们是“我军指战员的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

“为了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那年2月,在一次作战中,时任副营长黄权国带领“刘老庄连”指战员,向盘踞在山上的敌人发起还击。行至东侧山腰时,他们被敌人的雷区挡住了去路。由于没有专业的排雷设备,黄权国找来一根5米多长的竹竿,匍匐在地连续捅爆16颗雷,荣立一等功,被誉为“排雷英雄”。

如今,这根只剩半米长的竹竿,被放置在“刘老庄连”的荣誉室里。它的旁边,摆放着“八十二勇士”在战斗中遗留的物品——一根捅弯的步枪枪管、两段烧焦的护木、一个被砸断的枪托。

一名士兵的肩膀有多硬?过去和现在,“刘老庄连”已无数次作出回答。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战场上,为了胜利,他们同样会像革命先辈那样,与敌人血战到底。

记者手记

一个连队的“历史感”与“未来感”

在“刘老庄连”采访,一个个年轻的士兵令人着迷——

说起军魂、宗旨、使命,他们好像从历史课本里走来,眼神纯洁而坚定;

谈及装备、战术、对手,他们又好像从未来图景中走来,目光凌厉而深邃。

同一名士兵,其双脚好似牢牢扎在优良传统的土壤,脑袋却勇敢地探向明天的战场。

可以说,过去82年间,无论走得多远,“刘老庄连”从未走出过刘老庄;无论走得多久,“刘老庄连”也没有离开“3月18日”。正是这种“时时回望”和“永远不忘”,让“刘老庄连”官兵步履铿锵、奋勇向前。他们的信仰与初心奠基于此,他们的梦想与力量亦发源于此。

当一支军队把历史和未来融为一体,它必将把胜利与荣光收入囊中。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