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科技创新领域屡建奇功,也见证了科技兴军战略的巨大力量
“炮弹能不能也像导弹一样自带‘千里眼’?”这是十多年前,萦绕在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某教研室主任钱立志心头的疑问。
科技创新能使梦想照进现实,而对于科研背后的艰辛,钱立志体会尤为深刻。为了破解这一疑问,他带领团队,开启了历时8年的攻坚克难、聚力攻关。
那年夏天,中国西部某试验基地,骄阳炙烤着大地,某新型制导导弹靶场实弹试验开始。
“放!”随着一声果断有力的口令,炮弹拖着火光划破长空。数十秒后,载着侦察和制导设备的弹体精确命中目标。
钱立志成功了!他让“炮弹长出了‘千里眼’”,标志着我军炮兵实现了由“火力覆盖”向“精确打击”的划时代转变,几代炮兵人“指哪打哪”的梦想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科技创新之难,绝不亚于打一场大战。国防科技领域的每一项创新,无不成为战斗力跃升的关键。在科技兴军这条路上,从不缺乏孜孜以求的同行者。
在冰封雪裹的草原深处,一个测试方舱安放在炮阵地旁边。某型火炮接连发出怒吼,巨大的冲击波震得方舱直打颤。方舱内,某试验训练基地高级工程师冷雪冰目不转睛注视着屏幕上刚刚生成的弹道曲线。
弹道测量,实际上是与一堆以米、秒、帕为计量单位的数据打交道。这几个在外人看来冷冰冰的字眼,对“弹箭飞行姿态精测”创新团队来说,却承载着梦想希望、融注着心血汗水。
当年,还是一名普通技术人员的冷雪冰在测量某型靶弹时,发现测量数据存在微小异常。他翻阅相关资料,和战友们反复分析比对,发现这一现象背后,是一项世界雷达研究领域亟待攻克的前沿课题。
冷雪冰和战友们感到了一种触摸到科学前沿的振奋。“国际上那么多科学家都没攻克的难题,这些普通技术人员能拿下吗?”面对各种质疑,面对无数次的失败,冷雪冰和他的创新团队从未动摇,一次又一次把自己逼上“绝境”……
在经历4300多个日夜的攻关之后,他们终于征服了这个课题。他们的研究成果被应用于多种武器装备试验任务中,为战斗力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多年来,冷雪冰带领创新团队完成了800余次装备测试任务,攻克50余个重大试验技术难题,填补了13项武器装备试验鉴定领域空白。
新型陆军需要更多的科研创新,也呼唤更多敢创新、想创新、能创新的科技尖兵。在为陆军新质战斗力加钢淬火的生动实践中,并非只有科研人员的身影。新疆军区某旅二级军士长刘加平,入伍时只有初中文化,凭着打仗般的拼劲,硬是在装备革新领域“杀出了一条血路”。
改变刘加平军旅人生轨迹的,是10多年前的一次巡修。那次巡修,他听到有战士抱怨:某型接收机不能与分机直接通信,人工操作繁杂,费时费力,影响训练效率,要是能有更快的方法就好了。
“能不能通过技术革新,改人工操作为智能化操作?”刘加平抓住这个突然冒出来的念头,在上级领导和战友的支持帮助下,经过刻苦的学习和钻研,竟然创新成功了:原来需用人工操作的12个步骤,被简化为只要按键一次即可完成,用时大为缩短。
在首次创新成功的激励下,刘加平开始在装备技术革新领域持续发力,先后创新研究出9项保障部队制胜无形战场的科研成果,成为名副其实的“士兵专家”“信息尖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