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再认识

——透视一场红色故事会背后的英雄观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雷兆强 闻苏轶 丁凯 责任编辑:刘上靖 2020-01-14 15:07:06

没有个体的超级英雄,英雄是一个群体

●英雄只是群体的代表,英雄背后还有英雄

●胜利,是无数革命先辈前赴后继换来的

红色故事会进行过半,榴炮三连的节目终于登场,讲的也是“战斗英雄”牛先民的故事。

舞台上,指导员胡存刚打开一段手机录音——电话是他打给牛先民本人的。他正要详细询问“盘肠大战”的过程,牛先民却扯开了话题:“我给你讲讲我的班长余泽忠吧……”

战场上,余泽忠先后参加战斗100余次,三次负重伤,数十次独自救助负伤战友。牛先民负重伤后,也是余泽忠背着他跑了30多公里山路送到医院。

退伍后,余泽忠收起军功章,重归平静生活。后来,他6次跳进长江救人,3次挺身而出勇斗歹徒,还常常拿微薄的收入救济贫困家庭。2002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余泽忠穿上旧军装,敬礼,走完平凡的一生。

“我的班长才是个大英雄!”牛先民说:“没有班长,就没有我的今天。”

用一段手机录音来讲英雄故事,如此创意源自指导员胡存刚内心的感动:有英雄的班长,才有英雄的兵。

牛先民在关键时刻爆发出惊人的勇气,绝不是一时冲动。他成为战斗英雄,班长的言传身教功不可没。

英雄的背后还有英雄,这样的英雄绝不仅仅只有余泽忠一个人。他只是那个时代、那个群体的一分子。

“一等功臣”许保德,牺牲在排雷前线。战斗结束后,战友们收到一封夹着一撮秀发的信。信中,许保德未婚妻还在询问两人的婚期,可他永远无法履行婚约了。

一位默默无闻的士兵背后,却有着如此令人动容的故事。在这支队伍里,又有多少“许保德”无人知晓?

无论是战斗英雄还是烈士,他们只是身后那个群体的一部分典型代表。历史,从来就不是几个超级英雄造就的。胜利,是无数革命先辈前赴后继换来的。

红色故事会的尾声,讲述了一段现实中英雄群体的故事——某新型防空导弹列装仅一个月,防空营官兵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演训场上,首次实射打出6发5中的好成绩。

这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功劳,而是全体官兵的努力成果。

向英雄学习,是为了唤醒自己心中的那个“英雄”

●真正的英雄,要敢于直面内心“无形的敌人”

●只要敢于迎难而上,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英雄

红色故事会结束,各连带回。走在路上,支援保障连四级军士长刘云龙始终盯着前面战友的脚。伴随着值班员“一二一”的口号,他想起了新兵时,班长为了帮他踩准步子,一直在他耳边喊“左右左,左右左”……

那时的刘云龙就像这“左右左”的步伐一样,“一会儿‘英雄’,一会儿‘狗熊’”,在两个极端之间痛苦挣扎。

当新兵时很拼,当义务兵时继续努力,刚选改士官时雄心勃勃,几年下来,刘云龙发现,资质平平的自己终究还是队伍里不起眼的那一个。年底评功评奖,优秀的战友比比皆是,他一次次“落榜”。嘴上说着“没什么”,可心里始终放不下。

受了挫,刘云龙开始学“乖”,不再那么拼命。有人说:“平时差不多就行,到年底再拼一把,好好表现!”刘云龙有点动心。可事后,他又总觉得哪里不对。

日子一天天过去,刘云龙感到越来越没劲。“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在网上看到这句话,他一下子就记住了。起初,他觉得可笑,但很快又笑不出了——这句话,就是在说自己。

看完红色故事会,刘云龙的心又一次被“点燃了”。

“这次的‘踌躇满志’究竟是间歇性的,还是持续性的?”队伍中,像刘云龙这样反问自己的何止一人?他们都在思考一个问题——被英雄感染后,自己何时才能成为英雄?

“不是所有教育都能立竿见影。做思想工作,需要潜移默化长期影响。”该旅领导说,用一个故事来感动官兵只是开始,让英雄精神扎根官兵心中,是一个长期过程。

刘云龙的心理成长曲线也表明,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要面对各种挑战,总会有各种纠结。所以,成长就是不断与自己心中“狗熊”斗争的过程。真正的英雄,要敢于直面这些“无形的敌人”。哪怕再微不足道的岗位,只要敢于迎难而上,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英雄。

一场红色故事会落幕了,而这绝非结束。在该旅深化主题教育方案中,他们为每名官兵画出成长路线,并通过“学典型、当标兵”活动,广泛挖掘培树不同层级、不同类型、不同岗位的先进典型,激励官兵唤醒自己内心那个“英雄”。

“传家宝”的正确打开方式

■唐山

在90多年的辉煌历史中,人民军队孕育出深厚的红色基因,这是我军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独有的政治优势。

今天,面对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是政治建军的战略任务和基础工程,是开创强军事业的精神源泉。

对基层部队而言,红色基因具体物化为军史馆里的一张老照片、一杆老枪、一册战史……这些摸得着、看得见的“传家宝”,蕴含着巨大的精神力量。

当前,大批00后官兵走进军营。这些新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官兵,没有经历过战争年代老一辈革命军人那样血与火的考验和精神洗礼。当老传统遇见新生代官兵,需要我们冷静思考,如何正确打开这些“传家宝”。

系统研究,整合碎片化信息。碎片化,是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一个显著特征。它的优势在于传播快,但也容易导致“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等问题。目前,基层部队挖掘红色基因也存在此类问题。有的单位历史悠久,红色底蕴深厚,但所谓传承仅停留在一些支离破碎的历史信息上。如此一来,开展教育就难以深下去、实起来。传承红色基因,首先要建立完整的资料库。特别是经过调整改革的部队,更要注重军史、战史的修订工作,编纂通俗故事读本,通过开展“老兵回军营”等活动完善相关资料。

结合现实,寻找最大公约数。任何优良传统,都带有社会历史性。传承红色基因是一个时代课题,绝不是做考古研究。把英雄精神融进练兵备战任务中,才是传承红色基因的目的和意义。以时代的眼光来解读传承红色基因,寻找连接历史与现实的精神桥梁,才能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养分,为强军兴军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