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程·印记
英雄侦察连的数字化蝶变
■解放军报记者 韩成 特约记者 田磊 通讯员 肖士金
陆军第82集团军某旅“杨子荣英雄侦察连”是一支有光荣传统的英雄部队,也是强军兴军征程中的一支新锐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连队官兵精研智能装备、提高新质战力,不断实现作战能力的跃升。
2018年1月3日,习主席视察中部战区某部,深情勉励“杨子荣英雄侦察连”官兵苦练侦察本领,争取成为杨子荣式的侦察英雄。
牢记统帅嘱托,该连官兵紧盯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大力加强信息化作战研究、创新信息化战法训法、培养打赢信息化战争人才,在重组重塑中书写新的辉煌,先后3次荣立集体二等功。
从“传统侦察”到“多维感知”
这是一次由数字化装备支撑的侦察行动。
豫南腹地,夜色如墨。“杨子荣英雄侦察连”二级上士康良庆熟练操作新型夜视装备,开启侦察模式,并投入多款微型机器人实施持续追踪,令对手出其不意。连队很快便精确锁定目标并予以摧毁。
“武器装备快速更新换代,让我们有了全天候的多维立体侦察手段,甚至可以实现战场‘单向透明’。”走下演兵场,康良庆不无感慨,十年间,大量数字化装备列装让连队战斗力大幅跃升。
数字化转型的成果来之不易,康良庆难忘首次接装时的困窘。那天,某新型侦察车列装连队,作为连队的训练尖子,康良庆率先钻进车内,可密密麻麻的电子线路图、布满陌生标号的雷达显示屏等,让他的头脑瞬间一片空白。
从到厂家跟学开始,康良庆和战友从零起步转型。学习数据加载、组网通链、情报传输,在一次次“摔跟头”“吃败仗”中摸透新装备的战技术性能,淬炼人装合一本领。
2014年8月,在“和平使命”联合反恐演习中,康良庆和战友们综合运用数字化战场传感侦察系统、便携式卫星定位仪等侦察设备,准确判断出“暴恐分子”的数量和人质的位置,与特战小队密切配合,成功解救“人质”。参演的外军同行也纷纷感慨:“数字化侦察兵果然出手不凡!”
“得益于国家和军队科技水平提升,大量数字化装备的入列,为连队数字化转型打下了坚实基础!”回眸十年强军征程,该连连长陈科成如数家珍,从轻型侦察车、便携式无人机,到单兵雷达、单兵红外热像仪,再到新型越野突击车、新型情报处理车……正是这些新装备的接续更新换代,让侦察兵的视界超越“平面”,走向“多维”。
陈科成永远难忘习主席来到部队的那一天。当时还是排长的他,就在距离习主席不远处组织数字化传感器系统训练。统帅的深情勉励,深深烙印在陈科成的脑海,也成为他带领官兵有力完成数字化转型的巨大动力。
几年来,连队数字化建设加速推进。班用微型无人机、微型机器人等新装备列装,翻开了无人化、智能化战争的全新视角,也让连队官兵再次感受到本领恐慌。陈科成带领官兵多次来到连队荣誉室,重温习主席视察时的重要指示,大家决心要在新的转型路上当先锋、打头阵。
强军征程上,“杨子荣英雄侦察连”官兵紧盯胜战使命,在实战实训中突破新装备临界点、挑战新装备极限值,深挖新战力、苦练新本领,2021年、2022年连续荣获所在集团军全要素侦察情报演练“优胜单位”。指导员赵童告诉记者,精智能装备、懂网络技术、会处理情报,如今已成为连队每名官兵的“标配”。
从“经验感觉”到“数据制胜”
在“杨子荣英雄侦察连”四楼,有一间去年新建成的数字研战室,电子沙盘、3D态势图、战法创新库等信息化设备一应俱全。这里,是连队战法创新的“孵化基地”,也是官兵探索新质战斗力建设的“数字阵地”。
谈及数字研战室的诞生,该连飞行控制手袁政感触良多。
“发现目标、精准定位、数据回传。”一次实兵对抗中,袁政受领侦察任务后,娴熟操控无人机飞赴任务区域,整个侦察过程干脆利落,发现目标快速准确。然而,任务完成,他却没有得到高分。
“拥有数字化装备,却没有发挥数字化战力。”导演组给他的侦察行动作出了这样的点评。原来,袁政虽然飞行技术可圈可点,但判定侦察态势还是主要靠经验、凭感觉。在导演组进行的复盘推演中,通过精准运用气象、空域等战场数据,侦察行动完全可以做到更隐蔽、高效。
“信息化战争,是诸多数据融合能力的较量”“数字化连队要精通数字化战法”……这段经历引起全连警醒,连长陈科成带领官兵举一反三查摆短板弱项,立起转型目标:瞄准打赢信息化战争,把数据变成“制胜子弹”。
在党支部的带领下,连队建立了数字研战室,复盘总结演训经验,探索创新“算人员、算时间、算内容、算质量、算弹药、算措施、算场地”的“七算”精准抓训措施,建立官兵训练、装备性能、强敌特点等多个数据库,官兵用数据谋战打仗的能力稳步提升,10余项战法创新成果在集团军部队推广使用。
去年一场山地夺控战斗演练中,该连官兵运用新型侦察车和无人机,融合分析海量数据情报,多维侦察覆盖战场、精确引导火力打击,最终出色完成任务。
“随着数字化练兵的加速推进,我们的侦察‘数据源’越来越多。”陈科成说。这些年,连队配合旅里持续攻关,打通了侦察兵引导炮兵、航空兵、地面突击、无人机等多条信息链路,并利用各兵种数据“借梯上楼”,实现侦得更清、看得更远的目标,成为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刀尖”。
从“单打独斗”到“体系作战”
“新时代杨子荣式的侦察英雄究竟该是什么样?”在连队官兵追寻答案的过程中,一级上士陈东虎的感悟尤其深刻。
2013年,旅队在漠北草原组织实兵对抗演习,恰逢连队列装某新型侦察车。作为连队全能型侦察能手,陈东虎当时顿感如虎添翼,他带领侦察小队驾驶新装备夜间出击,深入“敌”后潜伏侦察。
虽然装备优于对手,但结果却让陈东虎和战友十分意外:天还没亮,他们就被对手“包了饺子”。究竟败在哪里?直到战后复盘,陈东虎才找到原因。虽然对手装备不占优势,但战法别出心裁,通过借用友邻部队无人机,他们一进场就被牢牢锁定。
“我们是全军数字化转型先锋连队,有性能更优越的体系装备,我为什么只想着依靠一款装备就‘包打天下’?”那天晚上,陈东虎带领侦察小队痛定思痛,他们明白:这一仗,不是败在装备,而是输在作战理念上。
“向体系练兵要战斗力,首先要熟练手中的体系装备。”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陈东虎带领侦察小队主动探索无人机空中侦察新模式,从基础的起降、飞行、拍摄练起,很快便掌握了任务背景下穿越障碍、目标识别、信息回传等技能。2020年,伴随陆军转型加速,一批智能化装备相继列装。陈东虎再次抢抓契机,精学图像读取识别,深研各种战术运用,不断夯实体系作战的基本功。
“当好新时代杨子荣式的侦察英雄,必须翻过体系作战这座‘威虎山’。”向体系练兵要战斗力,让陈东虎的思路越来越开阔,行动越来越自觉。
近年来,陈东虎与全旅兵种专业优秀教练员交叉互学,向全军特种体能、战术训练专家请教,先后参与攻关丛林伞降、陆空立体破袭、高寒山地侦察渗透等20余个体系练兵新课题,成为该旅联合作战的新型尖子人才。
去年,该旅与某陆航旅携手开展实兵对抗演习,陈东虎和战友驾驶某新型侦察车与直升机体系联动,陆空携手高效锁定多组目标,引导炮兵火力实施精准打击。
“未来战场,侦察兵不是‘孤胆英雄’,而是‘体系勇士’。”陈东虎追寻答案的经历,正是该连官兵转型的缩影。大家现在常说:“争做新时代杨子荣式的侦察英雄,要少想‘我’,多想‘我们’。”
观念之变带动人才之变。近年来,该连按照体系作战要求,打破专业间的条块分割优化结构,培养熟练掌握网络信息互联、远程定位引导等新技能的数字化侦察兵,涌现出数十名被集团军以上单位表彰的侦察尖兵。
征程·瞬间

2017年7月30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在朱日和联合训练基地隆重举行,9个作战群、45个方队梯队、128架各型飞机参阅,1.2万名将士以征尘未洗的战斗姿态列阵阅兵场,集中体现了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最新成就。冯凯旋摄 图片资料来源:《解放军画报》资料室
征程·启示
能打胜仗是军人的最高追求
■刘开强
能打仗、打胜仗是强军之要,是军队使命职责之所在,也是军队存在的根本价值之所在。保家卫国关键在打赢,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硬道理。
军事上的落后一旦形成,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将是致命的。历史上,多少政权颠覆,多少文明湮灭,多少山河破碎,都是军队打不了胜仗导致的苦果。
“我想的最多的就是,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我们这支军队能不能始终坚持住党的绝对领导,能不能拉得上去、打胜仗,各级指挥员能不能带兵打仗、指挥打仗。”习主席的胜战之问,全军官兵用实际行动作答:立起使命之“旗”、塑造使命之“力”,从战略高度标定能力、从深化改革重塑能力,从练兵备战淬火能力……广大官兵全面提高新时代备战打仗能力,在战位上用过硬打赢能力向党和人民报告:“强军有我,祖国放心!”
军人肩上扛的是枪炮,也是国家的安危、民族的兴衰。“为了新中国,前进”的视死如归,“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忠诚呼喊,是血性的迸发,也是使命的召唤。任何时候都必须牢记,军人生来为战胜。
强军征途,并非一帆风顺、诗情画意的图景,“落后就要挨打”“崛起必遭遏制”。牺牲是军人的最大付出,胜利是军人的最高追求。面对挑战,既“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更“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如此敢于牺牲、敢于胜利的人民军队,才是民族崛起最大的底气。
且把今生磨一剑,只待狼烟四起时。面对未来战争,新时代的革命军人要赓续敢打必胜的胜战基因,练就能打胜仗的过硬本领,目光紧盯强敌、瞄准战场,内心冒着狼烟、装着敌情,让英雄气概融入血脉、见诸行动,续写人民军队苦练精兵、向战而行的强军战歌。
征程·先锋
扬威特种兵赛场的两兄弟
■张涛
8月上旬,第80集团军某旅一场群众性练兵比武火热进行。在5公里武装越野中,八连下士吴继淳不慎被凸起的石块绊倒,狠狠摔倒在地,但他迅速爬了起来,咬牙奋力冲到终点,勇夺第一名。之后,随队卫生员为吴继淳检查时发现,他的左脚已经肿得连鞋都脱不下来。
目睹这些,很多官兵都感佩不已:“不愧是扬威国际特种兵赛场的尖子,跟他哥一样也是钢铁硬汉!”
吴继淳的哥哥叫吴志辉。2007年参军入伍后,吴志辉一门心思铆在训练场上,很快便脱颖而出成为训练尖子。入伍第二年,吴志辉代表我军参加某国际特种兵竞赛,打破多项赛事纪录,夺得多项第一。
在哥哥的影响下,2017年,还在上大学的吴继淳毅然报名参军,也来到了该旅服役。新兵下连那天,旅里组织一等功臣给新兵授枪仪式,哥哥吴志辉将陪伴自己多年的狙击步枪郑重地交到弟弟手中,并叮嘱他:“坚决听党话跟党走,当能打仗的好兵。”
接过你的钢枪,便要成为你的样子。下连后的吴继淳刻苦训练,也练就了一身过硬本领。2021年,获悉在俄罗斯组织的国际军事比赛首次设立“战术射手”特种部队应用射击项目,吴继淳第一个报名参加选拔。
那段日子,吴继淳就像高速旋转的陀螺,每天天没亮就起床,到训练场练据枪稳度、练瞄准精度、练射击速度,有时在潮湿冰冷的地上一趴就是好几个小时,手肘被碎石磨得血肉模糊,身上常常是血水混着汗水、新伤叠着旧伤。晚上,吴继淳继续挑灯夜战,总结训练心得。比武选拔中,吴继淳终于脱颖而出。
在国际军事比赛的赛场上,多国特种兵同台竞技,展开激烈角逐,吴继淳与战友们协力取得总评第二的好成绩,个人被陆军表彰为“优秀士官标兵”,可他仍不无遗憾地说:“没有拿到第一,离哥哥还有不小的距离,我必须更加努力!”
两兄弟矢志精武,扬威国际赛场的故事,成为该旅的一段佳话,激励着官兵们以他们为榜样,争当打赢先锋。这些年来,哥哥吴志辉先后2次荣立一等功,并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而弟弟吴继淳也荣立1次二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