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人基地”魔鬼周:这是一场与“魔鬼”的殊死较量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王钰凯 李灰懿 杨勃 杨磊 责任编辑:焦国庆 2019-01-16 10:24:08

“泥人”突击

我们培养的不仅是身体强健的运动员,更是意志顽强的战斗员

黑暗中,38号听到一声巨响。他从沉睡中惊醒过来,努力睁开双眼。

四周弥漫着白色烟雾。

“是催泪弹,快走!”身边的队友叫喊着。38号转眼被拉回现实,猛吸了两口白烟,“就像大口吃着芥末,眼里抹着辣椒油,脑袋里嗡嗡作响,皮肤灼烧般疼。”

四周的队员也都迷迷糊糊地站起来,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只顾捂着口鼻往烟雾外面跑。

痛苦,是考验一个人意志和耐力的好办法。

每当大家快坚持不下去时,23号总会跟队员们讲起老连长黄和平在委内瑞拉“猎人学校”参加“地狱周”训练的故事——

在一周内,黄和平要同时接受抗饥渴、抗疲劳、抗病痛等训练。连续7天6夜,白天负重行军、扛原木爬山,晚上则要擦枪、打绳结、泡水坑,每天只能吃一个玉米饼,稍有瞌睡便会遭受处罚。

那一年,来自多个国家的68名学员中仅有22人通过考核,五星红旗成为仅存的3面国旗之一。

“猎人学校”是锻造钢铁之躯的熔炉,更是造就坚韧意志力的战场。就像“猎人学校”校长总结的那样:“学校培养的不仅是身体强健的运动员,更是意志顽强的战斗员。训练只能提供常见境况和一般体验,但参训者由此培育的精神会在更加复杂的实战中发挥超越体能的作用。”

“我从没想过自己竟然能如此坚强。”在“魔鬼周”训练的第一个夜晚,从20时10分到23时10分,整整3个小时,毫无停歇的训练让第七小队的女兵们苦不堪言。

76号本以为会到此为止,直到她接到下一个任务——和其余女队员一起将猛士车推行2公里。

这对力量偏弱的女兵来说,尤其艰难。25公斤的负重已经快压得她们直不起腰了。

刚开始,她们合力用手推,推到双手无力,就用肩顶,再后来用背抵……

她们不愿放弃,不知谁起头唱起了《虫儿飞》:“不管累不累,也不问东南西北……”

疼到泪流满面,喊到嗓子嘶哑,猛士车缓缓移动到了终点。

第二天夜晚,一场营救行动被安排在“猎人基地”。行动刚开始10分钟,65号就发生了意外。他在追击“敌方”队员的过程中不小心摔进一个3米的深坑。军医检查发现,65号小腿前侧蹭掉了一块皮肉,胸前的4根肋骨受挫,伤情严重……

“从‘魔鬼周’开始的那一刻,痛苦就一直伴随我们,时间被无限拉伸。”在65号的回忆里,痛苦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漫长的。不经历这些,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里。

只要有任何课目未坚持下来,都将被视为淘汰,退出集训的队伍。这是“魔鬼周”的死规定。

65号不相信这就是自己的极限。休息了4个小时后,他又回到了“猎人基地”。

伤口不断结痂又撕裂,他强忍着疼痛,硬生生完成了“魔鬼周”的全程。

“这是我23年来经历过最长的一周。”65号挤出一丝笑容。

受伤休息也是痛苦的。脚踝处撕裂般的疼痛让67号无法继续坚持,他退出了“魔鬼周”。

“躺在床上休息的那几个夜晚,训练场的呐喊声一直回荡在我的耳畔,难以入睡。”67号的脸上满是失落与懊悔,“周围越是安静,内心越是慌乱。失去了继续战斗的勇气,大概就是这种感觉吧。”

最后的“锦鲤”

只有经历过“地狱”,才能捕获最终的“锦鲤”

“咔嚓”一口咬下去,苹果鲜嫩的汁液夹杂着泥潭中的污水一同流入口腔,不断刺激着味蕾。嘴角微微上扬,1号露出一丝满足感。“泥人”浑身的棕色盖住了原本的迷彩色,只剩下帽檐处红底黄字的代号格外明显。

“这一周,我们成长了,进步了,但离实战化还有不小的差距。”素有“魔鬼教头”之称的教练员陈明回忆起自己参加“锋刃-2018”国际狙击手射击竞赛的场景。

那是一个解救人质课目。按照规定,射手在5分钟内有2次射击机会,目标躲在被挟持人质的身后。第一次,目标只会露出半个头部;第二次,目标露出整个头部,难度稍小。

“目标第二次出现时再射击,稳中求胜。”这是陈明在赛前便制定好的策略。

然而,当比赛结束后,他发现多数外军狙击手都选择了在目标第一次出现时射击。

来自哈萨克斯坦的狙击手解释道:“我们不确定目标还会不会出现,所以要果断。在实战中可能只有一次扣扳机的机会。”

“用打仗的思维而非比赛的思维来训练!”队长刘近强调。

这种理念在参加巴基斯坦“团队精神”国际竞赛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当时31个竞赛内容中有25个都是以实战效果来评判成绩。

那一次,刘近面前有两个选择——穿过眼前平坦开阔的大路,能够节省时间和体力,方便下一个课目考核;而穿越密布荆棘的丛林,容易让队员受伤,还会消耗不少体力,甚至导致迷失方向,赶不到指定考核点。

刘近的选择是:整个小组丛林渗透,保持无线电静默,隐蔽前进。

就是这个选择,为中国军队赢得了高分——巴基斯坦裁判认为,如此才符合实战要求。

与寒冷的对抗,同样也是实战中面临的一大难题。

冰水的“洗礼”是“魔鬼周”的必修课。这个被称作“浑水摸鱼”的课目,要求队员们抓住教练员提前放置在浑水沟中的20多条鲤鱼。

天空下起了小雨,仅有的工具是黄脸盆。于是,队员们聚在一起,在那条50多米长的水渠里,将水向外泼。

坡面很滑,泼出去的水又流了回来,浸透了队员们的迷彩服。低温席卷全身,寒气冻得他们瑟瑟发抖。

水位渐低,鲤鱼依旧活跃,队员们只能把衣服脱下来捆在一起,组成一道网,企图拦住鲤鱼。

寒冷逐渐刺穿了每一个人,27号似乎可以听见大腿在水中颤抖的声音。

“抓住了,抓住最后一条了!”27号举着那条“该死”的鲤鱼,晶莹剔透的水花飘洒在他四周。

人群前侧,教练员马新庆突然开口:“我宣布,‘魔鬼周’到此结束!”

27号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就是那条最终的“锦鲤”?

是的,“魔鬼周”就这样结束了。

抓到“锦鲤”的74名队员围在一起,升起来篝火,烤着湿透了的迷彩服。

一瞬间,仿佛时间都慢了下来,无限延伸至永恒。

经历过最长的一周,那些代号背后的名字依然清晰地印在记者脑中,他们是——

01号骆稀琛,08号常家兴,23号泽让华军,27号章哲鑫,38号魏泽锟,50号包永强,54号霍天明,65号陈得和,67号胡波,76号尤红霞,77号何佩佩……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