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华社《半月谈》持续刊发来自基层一线的系列调研报道,聚焦基层治理之困,引起强烈反响。网友在讨论中纷纷吐槽亲身经历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之害、之苦,发出解放基层干部、松绑减负减压的强烈呼声。
刚出版的《求是》杂志2019年第二期中,列举了基层治理中的十大靶点,如检查频繁、问责滥用、“压力甩锅”等。这些党刊所指出的问题、列出的靶点,对于上级部门来说是抓好基层工作的指导,而对于基层来说却是不折不扣的痛点、痒点所在。其中的“压力甩锅”甚至一跃成为网络热词,引发了基层干部群众的强烈共鸣。
众所周知,“压力层层传导”本是贯彻落实各项工作部署的重要方式,通过压紧压实责任,推动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局面,激发干事创业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然而在有的单位出现了“压力层层传导”等同为“压力层层甩锅”,甚至层层加码的现象,让处于政策执行末端的基层感觉“压力山大”、苦不堪言。
“压力层层传导”如何变成“压力层层甩锅 ”的?明明是上级确定分配的科学合理的任务,某些层级却大玩起“甩手掌柜”,自己不愿研究问题承担责任,只热衷走走文电往下压。遇事将责任向上推给了组织,将工作向下推给了基层。“层层压实责任”也就蜕变为“层层不负责任”。
习主席曾作出过重要批示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表现值得警惕》一文中就有提到:“有的部门热衷于与下属单位签订‘责任状’,将责任下移,试图让下级的‘责任状’成为自己的‘免责单’。”有网友就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省里给市里下通知,要求20日交材料,市里要求县里15日之前交,县里要求局里10日之前交。到局里一看就剩一两天,索性把用过的材料拿出来再“加工加工”交了上去。
现实中,这样的做法常常导致基层落实中的高度紧张。比如限期多少天完成任务,上面布置任务,中间层层加码,层层往下甩,最终基层兜底。“你能甩责任,我就瞎对付。”在这一过程中,时间越来越紧,要求越来越高,最终基层兜不住,会导致工作的完成质量大打折扣,甚至不得不敷衍完成。
这种黑色幽默在某些部队单位也不少见:正规秩序成了不留死角的卫生清扫;加强保密工作,成了禁用手机网络一刀切的“尚方宝剑”;上级检查来临时,首先要签订个人责任书;事故通报和风险提示,带来的也许是禁止外出、禁止放假等“懒政”举措…… 究其危害,这不仅在表面上加大了基层负担,让许多本不应担此责的基层苦不堪言,内里则让官兵对党和军队事业的热诚和责任在每一次“背锅”“加码”中渐渐冷漠。
习主席强调:“充分认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多样性和变异性,摸清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不同表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表现多样,成因复杂。压力传导、压实责任没有错,能够让干部有紧迫感,但绝不是简单地将工作一分了之、发号施令,要科学合理划分任务指标,不能一味到基层念“紧箍咒”。我们反对的并不是“压力层层传导”,而是“层层加压”“层层甩锅”,这既不是对党和军队忠诚的体现,更不是对事业的负责态度。
治理“甩锅”的问题,表象在基层,根源还在上级。仅靠文章呼吁,或者找出一两个典型,并不能根除。一方面要深挖思想根源,从责任担当、精神状态、工作作风等方面找问题;另一方面也要厘清责任清单,让“权责要对等、有责要担当、失责必追究”成为一种共识。
每一级都从自身查起、从自身改起,这才是釜底抽薪之策。
(钧正平工作室·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