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大道阔

——国庆贺电贺函折射中华民族飞跃

来源:新华社作者:谢琳 蒋国鹏责任编辑:刘上靖2019-10-10 22:28

站起来:挺直脊梁

上世纪70年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70年代初期,中国与加拿大、意大利、英国、联邦德国等西方主要国家相继建交。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一致,合力把新中国“抬进了”联合国。同期,中国领导人审时度势,打破中美关系僵局。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开启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

“这些外交进展为后来中国走上改革开放之路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也开始了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进程。”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主任张清敏教授说。

1972年9月30日,中日两国复交次日,田中角荣首相向周恩来总理发来贺电:

“值此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接二十三周年国庆节之际,我代表日本国政府和国民表示祝贺。我衷心祝愿中华人民共和国更加繁荣,中国人民更加幸福。”

短短几十字的贺电,意味着中日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七年后,美国总统卡特在祝贺新中国成立30周年的电文中这样说:

“今年国庆是我们两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个国庆节。……我们欢迎一个强大和安全的中国积极参与世界事务。我相信,我们两个伟大国家之间的越来越富有建设性和合作性的关系将会增加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的前景。”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仅有十几个建交国,到1979年时与110多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30年间,新中国与世界交往的准则逐步健全。

张清敏认为,新中国的成立,“从根本上结束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创建了新中国的新型外交,使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站起来了,以平等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富起来:厚积薄发

上世纪80年代,伴随国内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改革开放成为基本国策,中国外交工作重心也转移到为国家经济建设创造良好国际环境。

80年代中期,中国领导人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时世界两大主题。中国恪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致力于与各国建立和发展全方位友好合作关系,顶住冷战结束的种种冲击,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上述特点,在80年代、90年代外国领导人、政党、友好人士以及国际组织负责人发来的国庆贺电贺函中均有体现。对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祝贺,以及对中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所作贡献的赞赏,是这一时期国庆贺电贺函的主要内容。

1997年,新中国成立48周年。

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在贺电中说:

“全世界钦佩人民中国奇迹般的全面发展,赞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的十分卓越和有益的作用。……新中国伟大的飞跃,不仅以一种非常有益的方式造福中国人民大众,而且有利于我们亚洲和第三世界,有利于其稳定及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进入21世纪,面对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中的世界格局,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合作,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更加主动融入国际体系并参与国际事务,努力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争取较长时期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开创了对外关系新局面,树立了负责任大国国际形象。

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