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中有座不动的哨

——走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八十八团卡昝河哨所

来源:中国国防报 作者:王国鑫 王子冰  黄宗兴 责任编辑:张诗梦 2019-08-08 10:48:29
哨所民兵准备去巡逻。

风循着蜿蜒的博尔塔拉河前行,来到阿拉套山腹地时,陡然猛烈起来,五星红旗在半空中猎猎作响,中哈边境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88团卡昝河哨所在狂风中岿然不动。

“卡昝河的风就没停过。”哨长阿思里别克告诉记者,这里一年四季风,从春刮到冬,到了冬天还有风吹雪等恶劣天气,对于驻哨的民兵来说,呼啸的风声已经是生活的一部分。

走进卡昝河哨所,一面荣誉墙吸引了记者的目光。阿思里别克介绍,荣誉墙上频繁出现的“库马别克”是哨所的一名老民兵,1983年,他带着全家来到卡昝河谷,一边看管草场,一边担负辖区33公里的边境巡逻任务,直到积劳成疾,于10多年前撒手人寰。

“我希望你们能继续为守卫边境线尽一分力。”哈萨克族民兵赛力克轻抚着荣誉墙,脑海里是父亲临终时的嘱咐。库马别克离世后,他的两个儿子赛力克和巴太接过父亲的马鞭,成为常驻哨所的成员。两代人接力守边,也让这座风吹不动的哨所,成了一个“不换防”的哨所。

“卡昝”是哈萨克语,意为“锅底”,终年不间断的风在形似“锅底”的山谷里穿梭盘旋,带走守防的岁月,留下戍边的故事。

去年底的一天,肆虐一整夜的风雪初停,赛力克和3名民兵骑马踏上巡逻路。巡逻返回时,平静的天空再次飘起雪花,一场暴风雪转瞬即至。马背上的赛力克等人几次险些被风掀落,大家只好牵马前行。风越来越大,他们用缰绳把4匹马连到一起,裹紧大衣,拽紧马笼头,一步步往回挪。原本1个小时的路,走了3个小时还没看到哨所,队伍里的一名年轻民兵蹲在雪地里崩溃大哭。

经验丰富的赛力克没有放弃,他把这名民兵拉起来,胳膊搭在自己肩上,拉着他继续朝前走,直到看见哨所。在大家欢呼脱险时,他却因体力透支瘫倒在地上,半天没能站起来。

卡昝河哨所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西部民兵第一哨”。由于建哨时间早,又地处祖国版图西部,在建哨50周年时,新疆军区兵团军事部将之命名为“西部民兵第一哨”。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昔日简陋的哨所已变成160平方米的两层小楼,执勤方式也转变为车巡、马巡、步巡、技防一体化,视频指挥、观察瞭望、研判分析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边境铁丝网、电子脉冲、热成像监控等科技控边措施不断完善……这座集执勤、办公、医疗、文化为一体的哨所,已经成为卡昝河夏草场和周边温泉县的几百名牧民群众的一道生命保障线,被当地牧民称为“卡昝河生活服务站”。

哨所地处卡昝河通往沟口的必经之地。牧民转场时,先把生产生活物资运到哨所,请民兵帮忙照看,然后再下山赶羊。在遇到山洪暴发、河水上涨,过河的羊被冲到下游时,民兵经常蹚着冰冷刺骨的河水追赶几公里去捞羊。60%的哨所民兵掌握了汉语、哈萨克语、维吾尔语3种语言,确保与每名牧民都能沟通顺畅。

烈风从未停息,一如清丽的卡昝河奔流不息。河畔那座民兵哨所,更像是钢浇铁筑,屹立在边境线上,根植边关,遥望冰峰。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