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党的二十大丨大山深处,写下独属于洞库兵的忠诚答卷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杨悦 白昌衡等 责任编辑:王凤 2022-09-14 09:44:37

大山深处 矢志奋斗

■解放军报记者 杨悦 通讯员 白昌衡

一副手套,一把手电,一个挎包。

班长邵明林又一次走入洞库,开始日常巡查。这座洞库,隶属于联勤保障部队无锡联勤保障中心某仓库保管一班。夏末时节,深藏在山间的洞库一如既往阴凉潮湿。洞库里时刻充斥着油料的刺激性味道。

这是邵明林在洞库的第6年。5个士兵,1条军犬,担负着洞库中油料的收发存储和安全警戒任务。

2019年12月,经过编制体制调整,驻地多个仓库改编整合,全新的保管一班依托洞库成立,官兵仍习惯性地把这里称作“洞库班”。

岁月流转,洞库的坐标点始终如一,时代的坐标系风云变幻。6年间,邵明林见证着洞库班的战友来来去去,洞库班的任务不断更新。转眼间,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守在这个小小点位,邵明林充满期待:他和战友们将继续用无悔的奉献与坚守,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写下独属于洞库兵的忠诚答卷。

仰望的高度

6公里的山路,70多层楼的高度。

早晨8点,班长邵明林又一次踏上查库的路。

入伍6年,邵明林沿着这条路走过上千次。对于无锡联勤保障中心某仓库洞库班战士们来说,这条路,是他们每天巡查洞库的必经之途。

戴上白色的针织手套,拿好手电筒、抹布和油气浓度检测仪,邵明林开始同往日一般巡查。“巡查的过程中要检查设备,看有没有渗漏,还要对设备进行保养。”邵明林说。

走在空旷深邃的洞库里,邵明林时常觉得自己很渺小。仰头望去,油罐一眼看不到顶。灯光无法顾及的油罐顶端,弥漫着仿佛能吞噬一切的黑暗。

沿着悬梯,邵明林爬上6层楼高的罐顶。手电筒的光束在黑暗中反复逡巡。检查过每一道焊缝、每一条管道,他确认没有异常状态,随后爬下油罐去查看下一处设备。

检测、清洁、除锈、刷漆……这是洞库里的单调日常。潮湿的空气和刺激的化学气味交织,侵袭着洞库兵的身体。邵明林像许多曾守在这里的前辈一样,得上了顽固的风湿病。他的双手因为常年接触油料,留下了一处处蜕皮的创痕。

如何跟油罐设备相处,是每一位洞库兵的必修课。

第一次走进洞库,扑面而来的刺鼻油料气味,瞬间让列兵沈名林头晕目眩。他还记得,自己初次爬上油罐时紧张的样子——

头灯的灯光映着前方有限的区域,青涩的新兵紧紧攥住悬梯把手,手心微微渗出湿意。沈名林一步一格地踩着梯子,一眼也不敢往下看。

“怎么这么高?怎么还没到?”沈名林忍不住在心里念叨。短短几分钟的路程,显得无比漫长。班长伸手拉住他登上罐顶,沈名林仍感到心有余悸。

来到洞库班的几个月,沈名林渐渐习惯了这里的环境和平凡忙碌的日常。入伍前,他曾向往成为一名空军;现在的他,每天熟练地登上油罐的顶端,审视过一个个阀门、一节节管道,日复一日地守卫着洞库里油料的安全。

为了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洞库班所在仓库紧锣密鼓地开展保障能力展示。洞库兵们在紧张忙碌的演练同时,也为即将到来的重大历史时刻感到欢喜雀跃。此时此刻,他们愈发感到自己的岗位之重、使命之重。

“班长告诉我们:油料是战争的血液。没有油料,再好的装备也得‘趴窝’。”沈名林把这句话牢牢记在心里,“这就是我们守在这里最大的价值。”

战斗的速度

凌晨2点,夜色正浓。

安静沉眠的营区,被一声清脆锐利的铃声惊醒。邵明林猛地从床上坐起,伸手按下闹钟开关。屋里的战友随着闹钟的响声迅速翻身起床,邵明林推开隔壁宿舍的房门,把战友全部唤醒。

下士尹新博来到洗漱房,打开水龙头,掬了一捧凉水拍在脸上。这个时间是最困的时候,他试图让自己从困倦中清醒过来。

收拾完毕,5个洞库兵走出营区,向着洞库出发。炎热潮湿的夏日,洞库里湿度也随之升高。洞库兵们每周都有两天要在相对干燥的后半夜起床,为洞库通风。

山林之间,树影重重。尹新博放眼望去,“黑压压一片”。从宿舍到洞库,短短几百米的路程,蝉声与蛙鸣在黑夜的掩映中此起彼伏。

5个战友兵分几路,来到各自的岗位,启动设备,监测状态,检查各处有无异常。风机开启,尹新博站在了出风的洞口旁。

扇叶飞速旋转。尹新博耳畔,风声与发动机的声音如闷雷一般轰隆作响。静默的天地间,仿佛只有这一处格外嘈杂。

晨光渐渐露出朦胧的影子。凌晨4点,洞库兵们终于完成通风。他们拖着疲倦的步伐返回宿舍。第二天,他们依然要按时起床,开展新一天工作。

“我们早就习惯了这样的工作节奏。”尹新博说。守在洞库里,除了固定的深夜任务,他们也时常碰到紧急的油料收发作业,一操作起来,同样会熬到凌晨三四点。

“近几年,我们的任务变得更多了,频率也变得更快了。”班长邵明林说。调整改革后,洞库班担负起了更多部队、更大范围的油料供给任务,保障量成倍增长。

“我能感到,联保部队官兵的作用变得更加突出,也更加靠近战场前沿。”党的二十大近在眼前,回顾近几年来部队交出的答卷,分队长黄添祥忍不住感慨。

装甲车铁流奔涌,直升机凌空盘旋,水面舰艇劈波斩浪……伴随着人民军队向前的脚步,汩汩的油料从这座深山洞库里流向一座座演兵场,流向不同军种部队。从洞库班输送而出的油料不仅供给着驻地的单位,还为越来越多往来驻训或执行任务的部队,提供着战斗保障。

岁月的深度

洞库班门前,挂着这样一副对联——

“举目孤山寂寥矢志忠诚,俯看都市喧嚣我心不动。”

寂寞与热闹,或许只在一念之间。“山上有很多小动物。”尹新博说,“我们有时候逗逗军犬,有时候能遇见野鸡野猪,夏末秋初的时候,我们还会去竹林里挖笋,也挺有趣的。”

邵明林遵循着洞库班的传统,每年都跟战友们一起在营区种树:葡萄、龙眼、橄榄、柿子、橙子……“从我来这里算起,种下的树已经有十五六棵了。”邵明林说,“结出果实的时候,大家都很开心。”

春日萌发,夏日生长,秋日收获,冬日安藏。一茬茬洞库兵在这里度过了一轮又一轮四季。列兵沈名林还记得,第一次完成收发作业走出洞库,见到春日的阳光和桃花;尹新博还记得,秋日清晨走出宿舍、走向岗位时,鼻尖萦绕的馥郁桂香……

洞库班每年都会分来一个新兵。为了尽快适应洞库班的生活,每个新兵到来时,班长都会让他们承担照顾军犬的任务。

邵明林记得,自己刚来洞库班时,军犬“科比”一点也不听他的话:“我把东西捧在手里它都不吃,洗澡时让它抖水它不动,不让它抖的时候偏要抖。”日复一日的陪伴,让邵明林和“科比”一点点熟络起来,慢慢建立起感情。

2022年,沈名林在上等兵陈祥鑫的带领下,第一次来到犬舍,开始承接照顾军犬的职责。“第一次见到‘科比’我还很害怕。它大概一米多长,牙齿特别尖,看见我过来就大声地叫。”沈名林不敢靠近,只能站在陈祥鑫后面看他给军犬喂食。

大概过了一个星期,沈名林从只敢远远看着,到伸手在另一边抚摸军犬,到现在,已经能熟练地给军犬洗澡喂食。

作为洞库班里最老的“兵”,“科比”默默见证了班里每个人从青涩到沉稳的成长轨迹,陪着他们在大山里,度过了一年又一年平凡坚守的岁月。

“把平凡的事情做到极致就是不平凡,把普通的事情做到完美就是不普通。”这是洞库班的班训。邵明林把它讲给每一位新兵:“我希望他们明白,即使是平凡的人、平凡的岗位,也可以有不平凡的事迹、不平凡的人生。”

“我也希望,他们能把洞库班这份信念继续传下去,留给未来的洞库兵。”邵明林说。“党的二十大马上就要召开,我们一定会以更高的热情、更好的状态投身到工作中。”

【强军·瞬间】

2016年5月,习主席来到北部战区陆军某边防连看望官兵,步行前往东极哨所,登上30米高的哨楼,查看执勤设备,询问执勤情况,勉励连队官兵发扬以岛为家、艰苦创业精神,忠诚履行戍边职责。

近年来,连队信息化装备不断更新,官兵练兵备战热情高涨,军事训练水平逐年攀升。连队官兵坚守在祖国的最东端,冒严寒、战风雪、抗洪灾、斗蚊虫,有效完成各项任务。图为2020年11月,北部战区陆军某边防连东极哨所官兵迎着朝阳举行升旗仪式。新华社记者 李宝成 摄

强军·感怀

坚守平凡岗位 成就非凡事业

■冯浩

坚守,是刻在军人骨子里的本能。

战争年代,人民军队舍生忘死守卫阵地;和平岁月,人民子弟兵屹立哨位守护安全;风雪边关,边防军人饮冰卧雪捍卫国土……这些义无反顾的坚守,都是军人的本色使然。

崇山峻岭深处,洞库兵毅然选择远离人间繁华,坚守寂寞岁月。他们在鲜为人知之地倾注青春,践行了忠于使命的誓言。

选择坚守,就是选择奉献。寂寞孤岛上,王继才、王仕花夫妇守岛32年,以海岛为家、与艰苦为伴,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大漠荒城中,林俊德用半个世纪的无私奉献,为“两弹一星”的梦想奠基,直到生命最后时刻仍默默坚守……大江南北,从岛礁到戈壁、从高原到深山,许多军人坚守平凡岗位,为强军兴军交出了矢志奉献的忠诚答卷。

对于坚守岗位的广大官兵来说,这些奉献的岁月同样为他们铸就了勇毅与担当的“铁肩膀”。经过军旅生涯的不懈奋斗和艰苦磨砺,他们树立了坚定的志向,拥有了博大的情怀,实现了自身价值,书写了壮阔的人生篇章。

“无数平凡英雄拼搏奋斗,汇聚成新时代中国昂扬奋进的洪流。”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广大官兵始终坚定信念,用理想支撑奉献、用忠诚诠释奉献、用奋斗书写奉献、用淡泊彰显奉献,一定能在平凡坚守和不懈奋斗中成就事业、成就精彩。

【强军·先锋】

守护的意义

■王旭光 魏东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耿鹏宇

远方的天空被朝霞映红,海滨之畔,一行墨绿色身影列队奔跑。

二级上士张生平跑在队列左侧。海浪拍打着海岸,这位来自武警河北总队秦皇岛支队机动八中队的班长大声喊着口令,战士们步伐整齐划一,引来周围游客的目光。

“在这样的目光下,你会感到守护的意义。”张生平说。

张生平今年29岁,是中队任职时间最长的班长。他是总队的训练标兵,也是国家级救生员。履历表上一项又一项荣誉,记录着张生平的奋斗足迹。

常年驻守在游人如织的海滩,张生平所在的中队存放着一份“救命文档”,记录着中队官兵每一次救助溺水群众的概况。

“2018年7月7日,张生平在西沙滩黑猫浴场救了一名溺水男子。”这是文档的第63条。

张生平还记得,那天发生的事情很突然。循着呼救声,张生平飞快地纵身入海,把溺水男子带到沙滩上。男子脸色乌黑发紫,没有呼吸,瞳孔放大。

“没救了。”周围群众一看就泄了气。张生平没有理会,据他所知——心脏骤停后,至少要进行半小时的心肺复苏,才能判断是否死亡。

随着高频的大力按压,张生平很快就感到体力透支。他咬牙坚持着,不一会儿,男子的瞳孔缩小,皮肤慢慢有了血色。围在一旁的群众兴奋地喊:“有希望了!”最终,张生平成功将这名男子从死亡线抢救回来,随后将其送到医院。

后来,张生平了解到,出事那天,男子带着孩子来海边游玩。在他施救的时候,9岁的女孩被人远远拉开,眼巴巴地盼着爸爸醒过来。就在那一年,张生平也当了爸爸。守在战位上,张生平错过了许多作为父亲的激动时刻,但他庆幸,被他救起的那个父亲不会错过这一切。

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张生平满怀憧憬。守在这个战位上,他希望见证这片土地崭新的变化。

“很美。”清晨跑步,看着金色的沙滩、连缀的花木和如织的行人,张生平忍不住感慨,“为了眼前这一幕,我所做的一切都有意义。”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