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病毒鏖战到底 新冠疫苗,你接种了吗?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王迪 邵龙飞 李晓明等 责任编辑:王凤 2021-04-16 10:39:02

新冠疫苗,你接种了吗?

■解放军报记者 陈小菁

打疫苗了吗?

最近一段时间,这是人们茶余饭后时常挂在嘴边的话。

当下,我国正在安全、有序加快推进新冠疫苗接种。与健康息息相关的疫苗接种,牵动人心。打开手机,各类疫苗接种统计数据每天都在刷新。

一位生活在北京的作家,在他的微博上为疫苗接种工作“点赞”。他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就参加了社区组织的新冠疫苗接种,三周后接种了第二剂。他说,目前感觉良好。

清明假期第一天,96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斐荣富,乘车来到北京展览馆疫苗接种点,进行第一剂新冠疫苗接种。《人民日报》记者全程跟踪报道:“针对60岁以上及出行不便的居民,西城区多个街道推出了集中接送服务,同时配置助老设备设施、提供绿色通道。”

“接种疫苗,我们心里踏实着呢”“作为一线部队,我们已率先接种”……电话那头,来自部队基层一线的战友们这样对记者说。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4月13日,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超过1.75亿剂次。

加快疫苗接种,是当前有力的防控手段。接种新冠疫苗,共筑健康长城,全国疫苗接种工作平稳推进,让人心安。全军疫苗接种工作也在同步推进。

科学严谨,规范实施。军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相关专家介绍,全军承担接种任务的医疗卫生机构遴选专业技术过硬的业务骨干参加疫苗接种工作,疫苗接种原则上采取部队卫生机构和军队医院联合实施的方式组织。

提高效率,服务贴心。来自基层部队的战友说,部队各级认真做好制定接种计划、布置接种场地、规范接种秩序、现场技术保障和应急救治等工作,灵活多样贴心细致的举措,让“应接尽接”高效顺利。

创新攻关,后劲更足。面对大战大考,军队生物医学科研工作者把维护国家公共卫生安全、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全力以赴加速科研攻关。陈薇院士率领的科研团队目前依旧在高速运转。军队相关医学专家表示,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新科研,确保疫苗研制安全有效。

疫情终将被人类战胜。全民接种新冠疫苗个人不负担费用;继续做好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接种工作;针对特殊人群,采用流动车、机动队等形式,将疫苗接种服务送至群众身边……我国疫情的有效防控和科研攻关成果,彰显了我国制度优势和生物医学科技创新的硬实力。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没有一年的武大,不会绽放樱花……”

今日之武汉,樱花绽放得更加娇艳;今日之中国,正努力奔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我们相信这个春天,更多的暖新闻、好消息还在路上。

新疆军区某部官兵正在等候区等待疫苗接种。

4月8日,武汉“解封”一周年,记者探访陈薇院士担任所长的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某研究所——

“与病毒鏖战到底”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王 迪 记者 邵龙飞 通讯员 李晓明

春风吹开了樱花,大街上人们神情惬意,欣赏着满目春光。

去年4月8日,武汉宣告“解封”,城市按下了“启动键”。

一年后的这一天,首都北京樱花树下,曾经奔赴武汉抗疫一线的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专家组的抗疫勇士们迎来了又一个工作日。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一段段难忘记忆再次浮现于他们眼前。

从抗疫一线回来,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的陈薇院士及其团队牢记领袖嘱托,继续全力投入科研攻关,拿出一个又一个硬核成果。

研究所大楼外宣传栏旁,研究所政治协理员张政胜向记者介绍,今年2月25日,陈薇团队研发的“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腺病毒载体)”获得附条件批准上市;3月23日,该团队研发的“吸入用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腺病毒载体)”获得国家药监局药物临床试验批件。

如今,新冠疫苗进行全民免费接种。作为疫苗研制工作的参与者、见证者,该研究所研究员张晓鹏内心有感动,更有欣慰。

去年大年初二,张晓鹏跟随陈薇院士逆行武汉,担任核酸检测组副组长,承担核酸检测、抗体筛查、多重病原判定等任务。

疫情最严峻的时候,他和战友们每天到“红区”进行检测,经常连续工作很长时间。因成绩突出,2020年张晓鹏被评为“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

该所研究员侯利华介绍,陈薇院士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腺病毒载体)”,只需要接种1剂,接种14天后,即可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为人体提供双重保护,是我国目前批准使用的唯一单剂接种的新冠疫苗。

“疫苗的研制过程,既要快还要稳。”该所副所长徐俊杰告诉记者。

“陈薇团队研发的新冠疫苗,目前已获准附条件上市。临床试验数据表明,18岁以上人群单针接种该疫苗14天后,对新冠肺炎的保护效力很高。”侯利华说。

从未知中寻找答案,在危险中守护生命,每一个实验结果都浸透汗水。

去年疫情吃紧时,年近60岁的付玲曾连续百余天坚守实验室,每天身穿防护服进行10余个小时的科研工作。

摘下面罩,付玲的鬓发花白。虽然到了退休年龄,但她敢啃硬骨头的战斗作风丝毫未减。

解放军总医院京中医疗区医护人员,扫描条形码登记接种人员信息。

“穿上防护服是种什么感觉?”

“又闷又热。”付玲粲然一笑。

每次结束实验脱下防护服,她都非常疲惫,“浑身像散了架一般”。当时压力大、任务重,她说:“能让自己顶住压力坚持下来的,是一种‘与病毒鏖战到底’的信念。”

为人民负重前行,是陈薇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的承诺。面对危险,他们冲锋在抗疫最前沿。

去年6月22日,陈薇院士领衔的团队,第一时间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研究成果。

一间会议室内,张晓鹏正给2名研究生学员授课。这一年,他一边从事研究,一边努力培养研究人才。“与病毒鏖战,需要更多更年轻的科研人员。优化目前已有的技术平台,研究更新、更快速、更高通量平台,培养更多的科研人才,这些都是我们新的目标和努力方向。”张晓鹏说。

记者了解到,张晓鹏和战友们一直在推进某项科研项目。接下来这一年,他们将全力以赴,加紧攻关。

“科研的路上,脚步不能停歇。一个山头走过,还有下一个山头,必须一鼓作气、乘胜追击,不取得最后的胜利决不收兵!”侯利华说。

据介绍,调整组建以来,该研究所始终坚持“姓军为战、强国为民”,紧盯国防需求,铸就防疫盾牌。去年以来,他们全力推进20余个国家和军队重大课题立项,开展应急科研攻关,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

第909医院派出医务人员赶赴各体系部队,为官兵注射疫苗。 (图片由相关医疗单位提供)

“我们心里踏实着呢”

■胡明欣 雷柱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岳小琳

4月2日,火箭军某基地医院,新冠疫苗接种点井然有序。

一队官兵整齐列队走向接种点。一路上,“接种流程、注意事项”等宣传展板十分醒目。医护人员引导官兵完成红外测温,有序进场。

记者注意到,接种点分为“等候、预检、接种、留观、应急处置”等6个区域,单向循环设置接种流程。

阅读《接种知情同意书》后,基地政治工作部宣传处干事孔羿博,工整地签下自己的名字。“我们对疫苗接种的安全性、重要性已有清晰认识,作为基层部队,大家都在盼着尽早接种。”孔羿博说。

“最近有没有感冒,有没有过敏性疾病,有没有疫苗过敏史……”登记台前,基地医院副主任医师郭玲和护士长乔惠霞,耐心询问官兵身体状况,再次确认有无接种禁忌症。

在他们身后的接种区,一组官兵已开始进行疫苗接种。

检查疫苗外观,记录批号、有效期,核对官兵姓名、年龄,核对疫苗规格、剂量……再次进行细致的“三查七对”,一名医务人员手持针剂,为该基地某团勤务连下士王晓宸完成疫苗注射。

王晓宸是一名驾驶员,经常外出执行任务。“接种服务细致暖心,我们心里踏实着呢。”完成接种,王晓宸兴奋地说。随后,王晓宸和战友被引导至留观区,医护人员为大家介绍接种后注意事项,还贴心地递上饮用热水。

“留观30分钟很有必要,我们密切观察官兵情况,预备应对急性异常反应的发生。”基地医院军医单润刚说,为保障疫苗安全顺利接种,医院专门组建一支应急接种保障队,为官兵提供留观保障。

据介绍,为确保接种工作规范科学,该基地所有接种人员均经过多次岗前培训,全面掌握疫苗接种疑似异常反应的应急救治等技能,方可持证上岗。

记者还了解到,对在外执行任务的部队,该基地还抽组30余名医护人员成立医疗队,采取集中服务和上门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分批次对官兵开展疫苗接种。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