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驻训,谨防有毒昆虫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马玉昕 责任编辑:贺书引 2022-08-07 07:10:46

野外驻训,谨防有毒昆虫

■马玉昕

夏季是昆虫大量繁殖、活跃的季节。官兵在野外驻训时,可能遭到有毒昆虫的侵袭,出现红斑、风团、瘙痒等症状,严重的还可能导致发烧、心悸等过敏或中毒反应。如诊断不及时或治疗不当,甚至会危及生命。因此,战友们要掌握毒虫咬伤的防治方法。

野外常见的毒虫包括蜱虫、马蜂、蚂蟥、蜘蛛、蜈蚣、蝎子和隐翅虫等。因昆虫的生物特性不同、致病性不同,被不同的昆虫叮咬后,处理方法也有所区别。

蜱虫。蜱虫分为硬蜱和软蜱,多分布在森林、灌木丛、草原、半荒漠地带。如果不慎被蜱虫叮咬,不可直接拔出。因为蜱虫的口器上有倒刺,如果处理不当,口器会留在皮肤内,可能造成病菌感染。发现蜱虫叮咬皮肤时,可将乙醚、煤油、松节油、旱烟油等涂抹在蜱虫头部,或者在蜱虫旁边点燃蚊香,数分钟后蜱虫会自行松口。也可以在蜱虫头部厚涂凡士林、液体石蜡、甘油,使其窒息,然后用镊子夹住蜱虫头部,垂直向上拔出。去除蜱虫后,及时用肥皂水清洗伤口和双手,并用酒精对伤口周围皮肤进行消毒。如果被蜱虫叮咬后出现高烧症状,应尽快就医。

马蜂。一般情况下,马蜂不会主动攻击人,但当遭遇攻击或距离其过近时,就会群起攻击。如果不慎被马蜂蜇伤,应立即检查伤口。若有毒刺残留在皮肤内,先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将断刺拔出,再用吸奶器或拔火罐将毒液吸出,并用洁净的水清洗患处。最后,用肥皂水、苏打水等碱性溶液湿敷伤口,以吸收局部炎性渗液,减轻伤口炎症反应。此外,官兵被马蜂蜇伤后,除及时做好局部处理外,还要密切观察有无过敏性休克症状。一旦出现休克现象,应立即送医治疗。

蚂蟥。被蚂蟥叮咬后,不可强行将其拔掉,可以用力猛拍蚂蟥几下,使其脱落。如未脱落,可在蚂蟥头部涂抹食盐,或用烟头、火柴烧烫蚂蟥虫体。蚂蟥掉落后,可能出现局部血流不止的情况。如出血明显,可用拇指压迫伤口止血。疼痛明显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口服止痛药物。

蜘蛛。被蜘蛛叮咬后,应立即挤压伤口,使毒液随血液排出体外。然后用肥皂水清洗伤口,并用敷料包扎。1~2天换药1次,一般数天后可痊愈。

蜈蚣和蝎子。被蜈蚣咬伤或被蝎子蜇伤后,一般有剧烈的疼痛感,还可能伴有心悸、出汗等症状。如果官兵不慎被蜈蚣或蝎子咬伤,应尽快用绷带或布条将伤口近心端扎紧,并用冰块或冰袋冷敷患处,以减少毒素的吸收和扩散。接着,用吸奶器或拔火罐将毒液吸出,再用肥皂水冲洗患处。最后,用小苏打等碱性溶液湿敷伤口,以中和酸性毒液。如果现场没有药物,也可将新鲜的马齿苋、大青叶捣烂后外敷于伤口处,能起到消炎止痛的作用。

隐翅虫。多数隐翅虫细长、体小,形似白蚁,常在晚间活动。如果发现隐翅虫停落在身上,不要用手拍打,应将其抖落或吹落。因为隐翅虫体内含有强酸性毒液,容易引起隐翅虫皮炎,使人出现红、肿、痛、出脓等症状。若毒液接触到皮肤,应立即用苏打水或肥皂水等碱性溶液清洗患处,然后局部涂抹皮质类固醇激素软膏,以消炎止痛。

做好防护可以有效防范有毒昆虫叮咬。战友们在野外驻训时,应尽量穿长袖长裤,扎好领口、袖口和裤脚;在皮肤外露部位涂抹驱虫药;不要长时间在草地上坐、卧;宿营时,可以通过击打草丛或敲打树干的方式驱赶虫类,还可以在帐篷周围喷洒生石灰、硫黄或杀虫制剂。如果官兵被昆虫叮咬后,出现皮肤瘙痒、红肿等症状,应及时咨询军医,避免症状加重。

(作者单位:联勤保障部队第980医院)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