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英烈“回家”,与26名无名烈士“认亲”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马飞 朱达 郭丰宽 等责任编辑:汤传飞2018-04-03 02:18

看望英雄母亲。李小朋 摄

东部战区陆军某旅创新拓展优抚工作新平台—

优待帮扶,“结对认亲”抚慰烈属

■解放军报记者 朱 达 特约记者 曾 涛 通讯员 童祖静

这是一份特殊的“红色遗产”交接仪式——3月29日,东部战区陆军某旅雷达侦察连指导员张健调动离任之际,将新任指导员张令昌带到烈士沈国良墓碑前,送给他一抔从战场带回来的、浸染着烈士鲜血的泥土,并殷殷叮嘱他要将与烈属“结对认亲”的好传统继承发扬下去,把烈属照顾好。

“优待帮扶烈属,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军队更应该走在前列!”连队官兵开展与沈国良烈士父母“结对认亲”始于2011年。《烈士褒扬条例》等拥军优抚工作的法律法规相继颁布出台后,该旅积极传承红色基因,创新拓展优抚工作新平台。旅党委主动找到地方民政部门,了解驻地烈士家庭状况,组织官兵走进烈士家庭“结对认亲”:每逢新兵入营、清明节、烈士牺牲纪念日等时机到烈士家中为烈士擦拭遗像、帮助烈士父母整理家务;在烈属遇到生活困难时及时上门提供帮助,替烈士为父母尽孝,做烈士父母的“兵儿子”,同时,旅里每年还拿出数万元专项经费慰问烈属。

前不久,烈士沈国良的母亲突发胰腺炎住院,正在休假的下士尹黎阳打听到烈士母亲住院的地方离自己家不远,于是每天都主动前往照看。

开展这项活动以来,这个旅已有7个连队的官兵与驻地13个烈士家庭“结对认亲”,还有许多官兵成为烈士家庭的“新成员”。

1984年,烈士李洪平在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两鬓斑白的老父亲这些年一直独居。为了让李爸爸拥有幸福晚年,与其“结对认亲”的运输连官兵立下一个规矩:每逢休假或外出时,都要抽点时间去陪伴老人,带上鲜肉和蔬菜,并烹制可口的家常菜,与老人吃一顿团圆饭。

每当看到眼前这群忙里忙外的“兵儿子”,李爸爸心里总是涌动着暖流,逢人便夸奖这些有情有义的子弟兵:“亲儿子虽然在战场牺牲了,但现在又多了30多个‘兵儿子’!”

这些年,烈属有困难时,总会看到子弟兵们忙碌的身影。去年底,一场大雪压倒了烈士卢荣华父母家房屋前的一棵树,影响老人出行,与他家“结对认亲”的官兵外出执行扫雪任务结束后,特意绕道前来帮忙清理积雪和残枝;一个月前,烈士戴振平家里拆迁,考虑到他的父母年事已高,官兵们利用节假日主动前来帮忙搬家……多年来,官兵们倾心竭力为烈属帮难解困,赢得烈属和乡亲们的一致称赞。

“‘结对认亲’活动既温暖了烈属的心,也使每名官兵经受了精神洗礼!”活动中,该旅官兵不仅“走出去”,而且“请进来”。他们积极利用营区宣传橱窗展示英烈请战血书、战斗日记和照片等遗物,在旅政工网上开设“烈士纪念堂”,组织官兵在网上讨论交流;每当官兵们开展“结对认亲”活动回营后,他们还通过“士兵讲堂”“理论小分队”等形式,组织官兵谈体会、话感悟;邀请烈属担任“思想辅导员”,使更多官兵走近英雄亲人、聆听英雄故事,让英雄精神的火种深深植入官兵心田,从烈士英雄事迹中不断汲取精神力量和养分,带动更多人传承英雄精神、强化使命担当。

“我儿子孙家荣牺牲前抢运了27名伤员,最终倒在了抢救战友的路上,他把生的希望让给战友,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我为他感到自豪……”在烈士孙家荣遗像前,已经83岁高龄的孙妈妈深情讲述儿子的战斗事迹时,虽然满眼湿润,但语气坚定有力。排长葛亮深深地被烈士的奉献精神所打动,向烈士深深鞠了三躬——那一刻,他理解了“战友”二字的深刻含义:“战友情超越生死,是军营大家庭最值得珍视和最宝贵的情谊!”

学习烈士事迹,激发战斗热情。在烈士李洪平家里,下士何宽兵驻足于一份“攻如尖刀,守如泰山”的血书前,那是烈士临战前咬破手指写下的“遗书”。“军人就要有血性,在火热训练场和未来战场上实现人生价值!”血书上的字迹激发了何宽兵的血性豪情,他动情地说:“倘若真的上战场,我一定要做一名英雄!”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