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立的地方:在一个接近与世隔绝的地方,守护着一个庞大的国家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张国 责任编辑:刘上靖 2018-07-18 10:07:47

标题题字:中国青年报社原副总编辑张飙

巡逻结束时,边防人“展国旗”的时刻。李斌/摄(资料图片)

2018年1月9日,西藏山南军分区边防某营,杨祥国站在玻璃前。他入伍以来参加大小边境武装巡逻近百次,47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身上大小伤疤21处,被官兵们称为“巡逻王”。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赵迪/摄

编者按 这是我国西藏边境最危险的一条边防线,30多年来已经有14名官兵牺牲在巡逻途中。

关于冒险,世界上存在许多说法:有人说为了探索未知,有人说为了彰显生命,还有人说“因为山在那里”。但六连官兵的冒险则是出于一种职责——战士们必须用血肉之躯去守护祖国的每一寸疆土,向世界宣示我们的主权。

在文中,你可以看到年轻战士被卫国责任激发出的英雄气概以及常人难以想象的非凡事迹。这其实是一种平凡的英雄主义,他们的身世那么普通,他们的出现那么偶然。恐惧与无畏、动摇与坚定、世俗与崇高奇妙地揉合在了一起。

平凡的意义在于,大家都应该可以做到,包括你我。这催人思考: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是什么?普通人是否还要追求崇高?注重个性的时代,该怎样对待社会责任?欢迎来信讨论。

现代文明一定是吃尽了苦头,才走到我国西藏边境这个叫“陇”的地方:2018年第一个月,在爱迪生发明电灯近140年之后,这里的灯丝终于接入了国家电网。

对于4000多公里外的北京来说,陇只是西南偏南方向上一块毫不起眼的石子,却嵌在一道不可忽视的屏障上:中国与14个陆地邻国中的12个划定了约两万公里长的边界线,占陆地总边界的9/10,而它所拱卫的部分属于另外的1/10。猿猴在崇山峻岭间来去自如,它们脚底携带的泥土,牵扯着两个大国的相处。

196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支队伍经过长途跋涉,走到这里扎下营地。中华人民共和国至此诞生了11年,西藏自治区则要再等几年才会设立。

这支戍边队伍如今的一名晚辈看过这几年热播的电视剧《冰与火之歌》,剧中的“守夜人”角色,让他想起了自己的身份——相似之处在于,他们都是在一个令人畏惧不前的冰封之地,一个接近与世隔绝的地方,守护着一个庞大的国家。

“这个国家的绝大多数人不知道我们在巡逻,我们也不会到处去说。”这个名叫刘东洋的年轻人说。他们的守护范围大都是无人区,其中一个地名翻译过来就叫“魔鬼都不愿去的地方”。

英国军官贝利1913年接近过陇这个位置,但他的笔记注明他并没有到达。他的同伴曾用“西藏最后一村”形容周边另一村落。

刘东洋来时是2009年,通往外界的公路刚刚打通,这是道路由原始向现代的又一次换代。

今天的驻军叫六连,隶属于西藏军区某部边防团。第十七任团长谷毅记得,过去道路只容一车通行,两车会车需要一方退到宽阔的位置,悬崖边倒车几公里是常有的事。一辆卡车曾翻下悬崖,造成9人遇难。

谷毅不怎么费力就能说出许多有关道路的深刻回忆,比如大雪封山,将人困在山中数月走投无路。他见过封山之苦:一名战友的父亲患病,等到春天冰雪消融,第一辆邮车送来一摞电报,惜字如金的电报概括了发病到病危的全过程,每一封都求他“速归”。除了最后一封,带来的是噩耗。

“长夜来临,守望开始,至死方休……我是黑暗中的刀剑,城墙上的岗哨。我是御寒的火焰,启明的光线,醒世的号角,护国的盾牌。”“守夜人”誓言里这样说。

对生活在陇的边防官兵来说,特殊的边情时常提醒他们,自己置身于真正的边防线。“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刻在山南军分区大门两侧,门内第一块石头上则是5个大字:“站在最前线”。

陇这个地方不存在绝对的安静,这里的夜晚适合孕育“铁马冰河入梦来”式的梦境。距离宿舍10米以内是水声隆隆的甲曲河,河流的喧嚣和雪山的沉默在士兵的床头对峙。

“有人说,在这里,即使是睡觉,也是在守卫边疆,在保卫自己的祖国。”今天,21岁的士兵卢盛玉说。

他们开饭前经常合唱的歌是《当那一天来临》。没有人期待“那一天”真的到来,或者说,他们今天厉兵秣马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避免“那一天”来临。

峡谷密林间,这个小小连队里,每个人都熟记一句话:决不把领土守小了,决不把主权守丢了。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