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百年,世界舞台上的中国风华正茂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马嘉隆责任编辑:刘上靖2019-05-04 09:16

海报制作:李煊

一百年前的五月四日,北京学界的声声呐喊在金水桥前回荡不息,“还我青岛”的血书惊醒了暮气沉沉的紫禁城。

这次示威游行的几个月前,全国上下还沉浸在“公理战胜强权”的喜悦之中。随之召开的巴黎和会,却给了国人当头一棒——代表着“公理”的协约国,罔顾中国同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的现实,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赠日本。群情激奋的青年学子,打出“誓死抗争”的口号,这场从天安门前刮起的“青春风雷”,迅速席卷全国,长沙、上海、天津、广州、南京、杭州、武汉、济南……各地学子纷纷响应,再之后,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这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爱国革命运动,让北洋政府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五四运动油画。资料图

1919年6月28日,顾维钧拒绝在《凡尔赛合约》上签字,全国上下为之一振。这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方代表第一次没有在丧权辱国的条约上签字,第一次坚定地对列强表达出自己的态度。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虽未直接派遣军队,但十四万华工有组织地开赴欧洲,从事挖战壕、搬弹药、运伤员等战勤工作,其中两万余人埋骨异乡。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熙,不得不称赞赴欧华工:“是第一流的工人,也是出色士兵的材料。”

“中国的孔子有如西方的耶稣,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巴黎和会上,中方代表顾维钧的阐述发言,给西方社会留下深刻印象。

然而,无论是十四万工人的血汗,还是与会代表在谈判时的竭力争取,都无法抵消一个在过往世界秩序中颠扑不破的“真理”——弱国无外交。

因为弱小,8万多山东籍赴欧华工的血汗无法换来家乡的新生;因为弱小,对中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文化意义的胶东半岛未能索回。

沉痛的事实再一次证明,依靠他人只能受制于人,唯有自强方能自救。五四运动,不仅是一次全体国民向北洋政府表达寸土不让决心的大示威,更是一场从根本上追求进步的伟大觉醒。新文化运动倡导的“德先生”和“赛先生”(民主和科学),为泱泱中华注入新的活力。各族各界群众的广泛参与,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担当,再一次深深镌刻入了国人的灵魂深处。

当年参与游行的学生中,有的逐渐成长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领导中国人民真正站了起来;有的为捍卫民主仗义执言,殒身不恤;有的在教育领域辛勤耕耘,桃李满蹊……他们的人生轨迹或有不同,他们的青春岁月都曾为了民族复兴而燃烧。

青丝终有化作白发的一刻,那代青年们实干报国的青春奋斗姿态却永远写入了时光深处。

青春百年,百年奋进,神州大地已然有了沧桑巨变,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青岛,这个百年前曾牵动着国人思绪的城市,也再次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4月23日上午,习近平主席在青岛集体会见了应邀出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的外方代表团团长。会见中,习主席首次提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倡议。“大家应该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增进互信,加强海上对话交流,深化海军务实合作,走互利共赢的海上安全之路,携手应对各类海上共同威胁和挑战,合力维护海洋和平安宁。”

多国海军舰艇开放日活动在青岛举行。资料图

一百年前,前辈们为了夺回我们的固有领土而众志成城,为了抵抗殖民侵略而挥洒热血。

一百年后,强起来的中国,正在努力探索一条能够让世界人民和谐相处的互利共赢之路。

一百年前,莘莘学子走上街头挥斥方遒,工商各界为了民族大义而不计个人得失,革命领袖为了缔造一个崭新的中国而上下求索……

一百年后,人民海军已有32批护航编队远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尽心竭力地为各国船舶保驾护航;和平方舟先后访问43个国家和地区,为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患者提供诊疗服务23万余人次;中国蓝盔已先后参与联合国24项维和行动,矢志不渝地为国际和平事业贡献力量……

伴随着民族复兴的脚步,中国逐渐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军人最多的国家,承担的维和摊款在发展中国家中位列第一,一批批中国军人正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维护世界和平的诺言。

与此同时,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朋友圈”越来越大,126个国家、29个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合作协议,贸易总额超6万亿美元、投资超800亿美元。大数据的背后是越来越多的共赢故事:哈萨克斯坦拥有了出海通道;马尔代夫实现了拥有桥梁的梦想;白俄罗斯中白工业园旁的百年小村有了崭新的柏油路;中国企业接手经营的比雷埃夫斯港为希腊提供了近万分之二人口的就业岗位……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写意”下,中国企业、中国工人绘下的“工笔画”依然令世界人民赞不绝口。

一带一路上的中国工程。资料图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国强必霸,自古及今都不是中华民族的选择;复兴之路,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彰显着中国气度和中国自信。这场长跑的接力棒,已传到了新时代青年的手中。

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作为,回首百年,五四精神从未远去。今日的中国青年,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崭新舞台上,以蓬勃之朝气,写下属于自己的篇章。

不负历史,无愧时代,自强不息,勇往直前。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