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三大战役纪念场馆,聆听红色故事

来源:中国国防报作者:游巨波 姜玉坤 等责任编辑:丁杨2019-05-08 10:38

平津战役纪念馆

传统快板演绎红色故事

■李 轩

“话说1949年天寒地冻1月天,津沽大地烽烟起,国共两军战正酣……”讲解员刘万成的快板表演时而紧促时而平缓,声情并茂,仿佛把大家带回战争年代。在平津战役纪念馆的讲解现场,天津市武清区人武部干事莫彤辉对笔者说:“用快板讲解,既体现天津作为曲艺之乡的特色,又生动展现了革命年代的峥嵘岁月,很有感染力。”

平津战役创造了解放战争中的“天津方式”“北平方式”和“绥远方式”,它的胜利奠定了新中国定都北京的基础。作为全面展现平津战役伟大胜利的专题纪念馆,位于天津的平津战役纪念馆1997年建成开馆,占地4.7万平方米,由胜利广场、主展馆、多维演示馆和军威园4部分组成,馆藏文物8000多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6件。

近年来,纪念馆为了让讲解更接地气,每名讲解员都练就了快板宣讲的拿手好戏。平津战役纪念馆宣教部主任唐凤红说:“结合传统快板的音韵格式,将讲解词以快板书的形式进行改编,重新编排演绎。”

为了让快板宣讲接地气、更受群众喜爱,讲解员的每一个扣板动作、每一个音韵发声都要练到严丝合缝,对于拿不准的演绎技巧,专门到天津艺术职业学院请教专家名师。讲解员刘万成的快板一响,周围很快就会聚满观众,他说:“打快板在天津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并且便于展开、易于接受。朗朗上口的快板词能产生很强烈的情景代入感,一下子就能吸引住观众。”

据了解,目前该馆已形成了一支10余人组成的快板宣讲轻骑兵,活跃在乡村、社区、学校、军营等各个角落,让超过百万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需求的观众,足不出户就能听到平津战役纪念馆的精彩讲解。除此之外,他们还探索出许多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诗歌朗诵、红色歌曲、相声、情景剧等,形成了23个成熟的表演节目,受到广泛欢迎。

为了满足观众要高度更要温度的参观需求,平津战役纪念馆借鉴央视热播文化节目《如果国宝会说话》和《信·中国》,将搜集整理的亲历者口述结合展区内的一件件实物讲给观众听,包括全国战斗英雄、“功臣号”坦克驾驶员董来扶,全国战斗英雄、两人生擒20余人的“旱桥英雄”刘瑞林将军,全国战斗英雄、八进战场勇救4人的“救护英雄”陈焕柱,等等。工作人员穆丹告诉笔者,纪念馆承载着红色记忆、凝结着红色传统,作为讲述人,把红色故事讲出真情感、讲出新时代的味道,才能更大地发挥教育作用。

在面向社会传播红色文化的同时,纪念馆注重运用年轻化、大众化的传播方式增强对青少年的感染力。

他们推出“少年军事体验营”,招募6到12岁的学员参加体验活动。一方面,通过举办红色故事小课堂、“每期一款”兵器知识讲座等体验环节,让学员在接触战斗装备、历史文物中增强认同感;另一方面,通过“沙场点兵”军事技能操练、兵器模型拼装等环节,让学员体验军营生活。来自天津市河西区的小朋友李语嫣刚参加完第8期体验营,她告诉笔者:“我长大了也要跟他们一样,做战斗英雄!”这样的活动既满足了学生对国防知识的渴望,同时播撒下红色种子。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