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延坡工作室丨从历史读懂现实,这场赛事远不止输赢那么简单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马嘉隆 张晓君 责任编辑:乔楠楠 2019-07-18 09:53:01

一百多年前的那个夏天,中国第一个民间体育团体——精武体操学校在上海成立。

百年之后,随着一批批文艺和影视作品的不断涌现,伴着“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的经典旋律,精武体操学校和它的第一任总教练霍元甲,在时光中镌刻下自己的痕迹。

霍元甲

霍元甲的名扬天下,要从两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约战说起。

1901年,有位俄国力士在天津戏院卖艺,自称“世界第一大力士”并扬言“‘病夫之国’如有能者,可登台较量。”霍元甲挺身而出,欲与俄国力士较量。俄国力士被霍元甲气概所慑,只得登报更正后逃去。

1909年冬,西洋大力士奥皮音来沪,口出狂言要与华人较量,蔑称华人为“东亚病夫”。奥皮音的言辞见报后,激起沪上爱国人士的极大义愤。此时已名扬燕赵之地的霍元甲应上海武林友人之邀,先后于1909年12月和1910年4月两度南下,与奥皮音数度商洽,约期比赛。

比武前,霍元甲在上海这个汇聚世界风云的城市摆下擂台,以英文登报,向世界下战书:“世讥我国为病夫国,我即病夫国中一病夫,愿与天下健者一试。”国人士气为之一振。

遗憾的是,奥皮音连续两次托词避战,这场吸引众多目光的中外竞技未能酣畅淋漓地打上一场。1910年4月23日,霍元甲在《时报》上以谦虚的措辞连续刊登中外比武改期广告:“前与英国大力士定于14日比武,伊因有要事至今未至,故不能比,待到时再定期奉告可也。”

这则低调内敛的广告,明确地向上海各界表达了两层意思。

一是,我们应约来上海摆下擂台,对方过了十天依旧没能应约;二是,等你觉得能打了,我们随时奉陪。

赛前赛后的两则广告,如两道惊雷,震动了上海各界。对于中国人“东亚病夫”的讥讽不攻自破,更是激起各界人士习武强身的热潮,以提倡尚武精神为目的的精武体操学校应运而生。

出于保国强种的宏大理想,霍元甲亲自开馆收徒授拳,此举无疑在当时的武术界引起轩然大波。办一所武术学校开门授徒,这在今天或许不是什么新闻,但对于以师徒和家族传承为主体的武林来说,无异于是一缕清风。门户之别,曾让拳师对自己的看家本领“严防死守”,绝不轻易示人,“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是旧时武术传承的常态。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上海长期领中国开放风气之先,成立于上海的精武体育会,也开了武术传承的新风。在这里,为了保种强国的责任担当,各派的武师不争门户短长,融南北武术于一炉,对学员倾囊相授,中国武术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门户的打破,受益最大的还是普通人。

一门门曾经秘不示人的“武林绝学”公之于众,极大促进了国人体魄的强壮。而与技击之术同步流传的,则是精武会之宗旨——“爱国、修身、正义、助人”。

世界各国在历史长河中都孕育出了各具特色的技击之术。流派众多、风格迥异的中国传统技击,核心就是一个“武”字。自春秋时期,楚庄王便提出了“止戈为武”的观点,“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这一彰显中华气度的“止戈观”,可以解释为匡扶正义、平息战争、安定百姓、保障发展。

孙中山为精武体育会题写“尚武精神”四字

武术多脱胎于兵家战场,精神亦一脉相承。在武之七德的蕴染下,中国武术传承中,练武先修德被各家各派奉为至高无上的金玉良言。也正是有了武德为支撑,近代以来武术才能担得起国术的盛誉。

在电影《一代宗师》中,关于武林传承,有这样一句意蕴深远的比喻:“有一口气,点一盏灯。”点灯的这口气,不仅是武者的一身技艺,更是见天地众生的感悟,是奔流千载的浩然精神,以心印心,方能照破青山万朵,辉映千古。

我国第一个民间体育团体,于民族危亡之际诞生于上海,以开放之气度,承精武之精神,保种强国,育体育德,为近中国现代武术传承点起了一支不息的烛火。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