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一如往日般宁静。无论商场、纺织厂还是汽车修理厂,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都身着“同款”服装——草黄色、上衣有翻领、前身4个衣兜,戴着圆顶棉帽。
穿着这身“同款”服装的两个人,在照相馆前停下脚步。“走之前拍张合影照吧。”男孩提议。女孩默默点头,白皙的脸庞漾起绯红。
66年时光匆匆,当年的“女孩”如今已是86岁的老人,依旧笔挺的身板散发着军人独有的气质。聊起往事,老人笑容慈祥——她叫李静,是陈萌的姥姥。
此刻,李静戴着花镜翻看一本红色影集。一张张她和丈夫周维华在建设新疆时拍摄的老照片,再一次打开回忆的闸门。老人说:“从相识相恋到结婚,我和他最喜欢穿这身50式军服,它见证了我们的爱情和青春。”
对于出生在军人家庭的陈萌来说,姥爷姥姥、父亲母亲,长辈们与军装的故事,她从小听到大。
长大后,陈萌时常翻看影集,那些被家人小心珍藏的闪光记忆,深深吸引着她——从黑白照到全彩照,从50式军服到07式军服,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70年后的今天,一家三代人的青春模样,浓缩在一张张军装照里。
如今,已是第76集团军某旅宣传科干事的陈萌,习惯用手中的相机记录新时代军人的青春与梦想。
在这位女军官眼中,军装是时尚靓丽的,带着革命浪漫主义情怀。这一家人对于军装的情感,历经岁月洗礼不曾褪色,也不会改变。

身着50式军服的陈萌姥爷与姥姥。
他和战友最大的愿望,就是穿上全军统一配发的新军装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套制式服装诞生于1950年。第二年,19岁的李静参军入伍,穿上50式军服。
那个时候,受服装材料生产能力影响,发放的军服只有概略号型。“穿在身上又肥又大。”李静回忆,女兵夏天还发过裙装,翻领黄上衣、蓝裙子……
穿上这身军装,李静跟随队伍踏上奔赴新疆的征程。她和战友从山东启程,一路走走停停,两个月后到了兰州,又过了一个月抵达新疆。漫长征程中,李静认识了比她早5年入伍的军医周维华。
3个月时间,李静对周维华的了解逐渐加深。来到新疆后,李静到农学院上学,周维华被分配到部队卫生部门。生活在同一个小镇的他们经常见面,两颗心越走越近。
爱情的生长,让那段日子成为李静一生难忘的记忆。
50式军服只能穿两季,新疆部队一般在5月更换夏装,10月更换冬装。在新疆部队服役的大多数时间,李静都是穿着50式冬装度过的。后来周维华被派往兰州执行任务。临别之际,两人穿着这身军装留影。后来,这张身着50式冬装的黑白照片,成为两人共同的幸福见证。
50式冬装没有罩衣,外观上看就是一件棉袄。李静记得,有一次,一位男战友在劳动时不慎跌入水潭,泥水渗进棉花里,拆洗特别费劲。
在她的记忆中,女兵们冬天还会穿个“大毡筒”(一种及膝长靴),由于号码不齐又无法调换,很少有人穿着适体,经常走着走着就摔跤。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随着军衔制的出现,55式军服诞生了。
那一年,李静和周维华结婚了。不过李静在1954年部队精简整编时已经转业回到兰州,她始终没能穿上这身人民军队首次实行军衔制、突破单一服饰体系的军服。这也成为李静一生的遗憾。
但和1947年入伍的周维华相比,李静还算是幸运的。那时,50式军服还没有下发部队,人民军队还没有统一的军服。
入伍之初,周维华和战友最大的愿望,就是穿上全军统一配发的新军装。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这个愿望实现起来并不容易——军队人员基数大,配发统一军装,对服装材料、生产保障能力都提出较高要求。
考虑到生产统一军服的实际困难,周恩来总理曾作出指示:部队帽子要统一式样。就这样,大名鼎鼎的“解放帽”诞生了。新一代军帽外观上为“圆形短檐帽”,材料为“棉平布”,佩戴“八一”红五星金属帽徽。
1949年,军委相关部门研究对军服的标准式样进行统一。然而受条件所限,即便紧急赶制军装,开国大典上的受阅部队也没能等来“统一军服”——那一年,受阅陆军部队头戴钢盔、身着黄绿色深浅不一的军装……
李静并没有见过周维华穿50式军装前的模样。往后的岁月,每当她看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影视作品,她便会想,周维华那时应该和视频中的官兵一样吧——戴着“解放帽”,“八一”五角星帽徽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