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性|大型电视纪录片《祖国在召唤》解说词(第三集)

来源:解放军报责任编辑:李晶2019-10-10 09:20

【解说】

鸭绿江和朝鲜西北部清川江之间面积约16800平方千米的空域,后来被美军飞行员敬畏地称之为“米格走廊”。

时光荏苒,在各种各样的砥砺考验中,人民军队的精神脊梁愈加坚韧。

2018年1月3日,习近平来到中国陆军一支数字化部队,这支部队的前身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战功卓著的英雄部队。习近平谆谆告诫英雄传人:我军历来是打精气神的,过去钢少气多,现在钢多了,气要更多,骨头要更硬。

统帅的嘱托,浸润着战士的心田,激发出无穷的力量。

【同期】

战斗,准备战斗。战斗,准备战斗。

【解说】

战虽有阵,而勇为本焉。

新中国诞生70载,硝烟早已散尽,但现代化的钢铁之师依然需要无所畏惧的勇猛胆魄和所向披靡的虎气锐气。

【同期】空军空降兵某部高级工程师李振波

空降兵是一种特殊的部队,咱们空降兵每经历一次跳伞都是一次生死考验。当了空降兵,就要有一种勇敢的精神。

【解说】

李振波,官兵们亲切地叫他李高工,重装空投技术的开拓者,具有近2000次跳伞经验。遨游天地间,勇敢是勇敢者的通行证。

2008年5月14日,汶川地震第三天,震中茂县依然是失联的“孤岛”。危急关头,李振波在内的15名空降兵在无气象资料、无地面标识、无指挥引导的情况下向死而生,毅然决然从5000米高空实施“盲跳”。

【同期】空军空降兵某部高级工程师李振波

自己会不会牺牲不会去考虑,就是要不惜一切代价,快速地跳下去完成任务,把灾区的情况报过来。用我们的牺牲能换取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我们感觉都是值得的。

【解说】

15名空降勇士的安全着陆,为救灾指挥部第一时间送去了重灾区的一手情报,为后续的空降救援以及物资补给铺平了道路,也把铁血军人勇猛果敢的形象深深刻印在灾区群众心中。

【同期】空军空降兵某部高级工程师李振波

因为我们当时住的时间很长,所以和当地群众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感情,群众也不舍得让我们走。

【解说】

百姓对军人的信任和依赖,都体现在这高高举起的条幅上。举条幅的男孩名叫程强,12岁的他在送别汶川地震救援部队的同时,也将一份期许和力量厚植于心。

【同期】空军空降兵某旅黄继光班第38任班长程强

地震的时候认识到这个部队,认识到中国军人,那个时候就想成为他们其中的一员。

【解说】

当年举标语的男孩,如今已是空降兵某旅模范空降兵连“黄继光班”第38任班长,如愿以偿成为了一名空降兵。而当年军人身上令他佩服的血性胆气,也早已在6年的军营磨砺中植入他的骨髓。

【同期】空军空降兵某旅黄继光班第38任班长程强

我们空降兵动在空中,打在地面,用在关键。祖国需要我的时候,祖国召唤我的时候,我能拉得出去。从我们空降兵的角度来说,就是拿得出、降得下、打得赢。

【同期】

李振波:今天晚上是夜间跳伞,离机的时候要果断、快速,希望大家能够圆满地完成夜间跳伞,大家能不能跳好?

战士们:能!能!能!

程强:首长好!

李振波:好!

【解说】

十五勇士的血性在延续。今天,程强带着这颗勇敢的种子,为了未来能打胜仗,把无畏写在天际。

澎湃在一代又一代军人胸膛里的血性,不仅仅是危难关头的勇敢、艰险面前的迸发,更是为了使命不顾一切挑起重任的担当。

【同期】某试验训练基地原研究员林俊德

黄建琴:医生想叫你休息一会儿。

林俊德:坐着休息。

黄建琴:你要坐着休息啊?

林俊德:不能躺,躺下就……

黄建琴:坐着比躺着好啊。

林俊德:对,躺下就起不来了。

【解说】

这是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俊德生前最后一段影像资料。在生命的最后一天,林俊德强忍着剧痛,坚持伏案工作长达74分钟!

2012年5月4日,74岁的林俊德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住进了重症监护室。医生建议立即手术,而这位核试验专家关心的却是:手术后能不能工作?听到否定的回答,老人倔强地拒绝了治疗。

很多人无法理解这位74岁老人对工作的执着。

【林俊德生前录音】

我因为穷出身,没有这共产党所建立(的)人民政府来帮我上学,我的一切无从谈起。人要有良心,国家(和)人民培养了你,你总要给国家(和)人民做点事儿吧。

【解说】

上世纪60年代的中国工业基础薄弱,要想在世界站稳脚跟,急迫需要军事实力作支撑。响应祖国的召唤,这个年轻的肩膀毅然扛起了这份担当。从此,年轻火热的心,怀揣着为国铸盾的梦,踏上了茫茫戈壁。

【林俊德生前录音】

这个所有搞事业成功的人,都有这个阶段。你一定要发狂地工作,他忘我,废寝忘食,想着他不可能的事他就可能了。

【解说】

军人,使命在肩,唯有血性担当。

【同期】核爆资料

三、二、一,起爆!

【解说】

1964年10月16日15时,罗布泊的一声巨响,宣告了新中国拥有了可与西方抗衡的战略武器。

【林俊德生前录音】

这一下子就感到好像咱们这一代人的责任,你的工作跟国家的命运,就那么紧密地结合到一块了,就想给国家做点事。

【解说】

从此,急切的心在戈壁上飞驰,铸盾梦在大漠中腾空而起。为了祖国一声神圣的召唤,为了肩上这份责任和担当,他和战友们拼命与时间赛跑。

然而,最后这一场与死神的赛跑,他跑得格外艰辛。

【同期】林俊德生前影像

林俊德:现在看呢,C盘弄完了,C盘我做完了。

【解说】

一声召唤,召唤一生。

2012年5月31日20时15分,这位为新中国国防事业奋斗了52年的科学家,完成了一位科研战士的最后冲锋。或许,他的心早已狂奔回了那片让他割舍不下的土地,在那惊雷四起的浩瀚戈壁上纵横驰骋,继续追逐着心中那个美丽的梦……

今天,这片浸透着无数中国军人深情和热血的千里戈壁上,新时代革命军人正用一腔报国激情延续着那份沉甸甸的血性担当。

2019年7月,骄阳如火一样炙烤着西北戈壁滩,一场实弹演习蓄势待发。

他叫余闯,是一名炮兵,在2018年的一次实弹演习中,曾遭遇重创。

那天的演习场上,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隆隆炮声震撼大地。而余闯所在的炮车,却悄无声息。

【同期】陆军第81集团军某旅战士余闯

当时我们炮明显的就没有后坐,然后我就意识到这发弹没有打出去。

【解说】

炮长余闯起身查看炮弹击发情况之时,他所在的1102号炮车突然发射。伴有巨大后坐力的炮弹壳,重重砸在余闯头部。

【同期】

战士:连长,一号报告,余闯头部受伤流血,余闯头部受伤流血,请求救护车。

连长:听到,听到。

【同期】陆军第81集团军某旅战士余闯

我就是试着想站起来,然后吐了一口血,我就昏了过去。头部就跟电视机死机了一样,然后就是一黑屏就昏了过去。

【同期】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90医院神经外科主任高玉松

余闯送来的时候,伤情非常危重。头部的颅骨包括两侧的顶骨、颞骨、额骨、颅底和两侧的颧骨都骨折。

【同期】手机拍摄视频

画外音:你知道发生什么不知道?

余闯:不知道……我最关心能不能报效国家。

【解说】

昏迷7天7夜,余闯的声音尽管非常虚弱,但报效国家的铿锵誓言却震撼了在场的所有人。

【同期】陆军第81集团军某旅战士余闯

我感觉军人一定要有信仰,我要报效国家,这就是我的梦想。士兵的责任是上战场,当时我就下定决心,必须要第一时间赶快恢复身体,我还要履行我报效国家的诺言,所以说不能被击倒,要赶快站起来。

【解说】

如此严重的伤势,并没有打垮余闯。在他心中,完成任务才是一名军人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如今,余闯终于迎来了自己伤愈后的第一次实弹射击。

【同期】

余闯:全班注意!

战士:注意!

余闯:全自动用炮!

战士:用炮!

【解说】

随着一发发炮弹准确击中目标,这位铁血硬汉终于完成了重返战位的梦想。

血性是一支军队坚不可摧的钢铁脊梁,是革命军人崇高理想的璀璨光芒,更是纵然倒下也要保持向前冲锋的顽强意志。

【同期】冯德义唱歌

听吧,战斗的号声发出警报,穿起军装,拿起武器……

【解说】

时隔69年,当这首歌再一次唱起,性格坚强的88岁抗美援朝老兵冯德义再也无法平静。

【同期】时任志愿军第20军第59师战士冯德义

跟我一起唱这个歌的人都死了,都没有回来。我们都是18岁左右,怎么不悲伤呢。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