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之下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范江怀 周远 程小冬责任编辑:张诗梦2019-10-29 16:37

一层板隔开“两重天”

同样的年龄,同样的青春,同样一场盛会,身处截然不同的环境,受领截然不同的任务

“如果不来当兵,我可能也在舞台上。”看着朋友圈里大学同学的一条条点赞,特种舟桥营特舟二连战士龚紫梁喃喃自语。

地下空间高度有限,有的官兵工作时要弯着腰,时间长了,难免会感到压抑。

入伍前,龚紫梁是武汉大学金融系大二学生。执行任务期间,他经常遇到大学同学,通过聊天才了解到——他们是军运会志愿者,主办方每天会给他们提供生活补助,还能拿到学分、得到学校的鉴定,待遇相当不错。

龚紫梁的工位,离志愿者休息的地方只有一墙之隔。透过窗户,龚紫梁看到整洁的房间、全速运转的空调、干净的桌椅……这和他身边闷热的环境、浓浓的油漆味,形成强烈反差。

感受到这些反差的,不止龚紫梁一个。

特舟一连上等兵曹宝宝,入伍前是河南一所武术学校的学生,参加过G20杭州峰会开幕式演出。那时,他是台上的一名演员,和现在舞台上的演员一样,万众瞩目。

这会儿,曹宝宝的工作是“负责舞台通道踏板的开闭”。最初,每当演员从他负责的通道经过时,一种淡淡的失落感总会袭上心间。

“更多的是一种遗憾吧。”特舟三连士官杨柳,望着不远处候场的演员说。

其实,杨柳是有机会上台表演的。在军运会导演组最初选人的时候,由于形象气质好,杨柳第一个被选中,还安排在了第一排。后来由于工作需要,他被安排到舞台之下,成了一名“地下工作者”。

舞台,是由约5厘米厚的木板拼接而成。正是这层板,隔开了两重天:台上光彩绚丽,台下灯光昏暗;台上万众瞩目,台下默默无闻;台上载歌载舞,台下枯燥单调。

“开始确实有官兵想不通。”特种舟桥营教导员陈梁说。

思想不通,任务咋完成?

思前想后,陈梁把自己曾经参加“东方之星”救援的纪实片拿了出来。他用亲身经历告诉官兵,军人所做的工作,就是艰苦危险的工作;军人的荣誉不是轻轻松松得来的,都是在完成别人干不了的任务中得来的……

事实也正是如此。这项任务要求极高:官兵的每一个动作,都要与音乐的节奏严丝合缝;翻板切换整齐划一,通道开启分秒不差。

一旦有差错,台上的演员就可能有生命危险,这是导演团队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决定——一定要把这项任务交给最托底的人。

舞台上,灯光透过缝隙打在曹宝宝脸上。年轻的脸庞显得成熟而刚毅。指导员方波私下说,前段时间,曹宝宝见到他,总是把手藏在身后……他隐约感觉有点不对劲,就让曹宝宝把手拿出来。

那一刻,方波担心极了——他发现,曹宝宝的一根手指,指甲盖有些发黑,满是褐色血块。在方波的追问下,曹宝宝道出实情:在一次通道作业中,手指被转动杆夹伤,他怕指导员知道后会把自己从作业位置换下来,便一直隐瞒受伤的事。

舞台盛景之下,总有默默奉献的人。开幕式结束后,杨柳在朋友圈里写道:“台上的人就像鲜花,台下的人就像绿叶,没有绿叶光合作用的滋养,鲜花就无法盛开。”

一个信念不动摇

无论所处环境多么恶劣,舞台之上的节目如何轮换,舞台之下一直有军人的坚守

“解锁,上推。”长1.2米的“T”字形钢管,在四级军士长王业峰手上显得无比“乖巧”。这根钢管,是一把打开翻板的钥匙。

王业峰是一名换板操作手,他的职责,是配合班里人员进行景物切换,以及托举演员。每次排练开始前,王业峰和战友们都要检查舞台螺丝有没有拧紧、卡销有没有卡实,提醒台下候场演员一些注意事项。

那是在盛夏的武汉,连续高温橙色预警。密闭的舞台、设备施工的噪音、尘土飞扬的环境,无不挑战着官兵生理心理的承受上限。

王业峰将那时的训练,笑称为“蒸桑拿”。一次,记者曾去舞台之下走了一圈,十几分钟、千余米的距离,汗水已经浸湿外衣。

王业峰却很乐观。他说,无聊时就竖起耳朵听台上的脚步声,时间久了,竟能根据音乐的切换判断节目的更迭。只是,他从来没有上台看过节目,也没有看过一场排练,仅有的“福利”还是在演员入口处,踮起脚尖瞄几眼——小伙子乐呵呵地说:“瞅个大概,就很开心了。”

“哐!”第一次分篇章排练时,一个巨大的声响从台上传来,整个舞台都在晃动,王业峰说,当时战友们都愣了,以为舞台要塌了。

后来大家才知道,台上在排练一个节目,“一声巨响”是千余名演员用盾牌同时砸地的声音。

王业峰是个喜欢琢磨的人。他看到台下的岩石和小麦,总会在心里猜想,这是在演个啥节目哩?

想到前几天,有的演员被“镶嵌”在岩石中,和岩石一起被翻转到舞台上,他感觉,这该是个有关文明起源的节目;看到骆驼和丝绸,他联想到了古代丝绸之路。

闲暇时,王业峰会和战友讨论舞台上的节目。每当听到《红旗飘飘》时,他们总会心潮澎湃地站起来,跟着伴奏哼上几句。

“你们最近在干啥啊?天天联系不到人。”每次听到电话中妻子的询问,王业峰总不知如何回答。今年9月,他们的小孩刚刚出生,他还没有机会回家看一下。聊起这些,他的语气充满内疚。

下午1点到达战位,凌晨3点回到营区……近14个小时坚守“地下”,让王业峰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他特别想找个人说说话,可参加方阵表演的战友和他,完全不在一个“时间频道”上,连见面的机会都少。

时间久了,孤独和烦躁的情绪,在作业小组中弥漫开来。王业峰是作业班长,也是整个小组的“定海神针”,他说,自己不能垮。

“抗洪抢险中,老班长们用生命为我们赢得了荣誉,我们得把这份荣誉守护好。”王业峰所在的连队曾被授予“抗洪抢险模范连”荣誉称号,他本人也被战友们尊称为“王模范”。

在王业峰的潜移默化中,战友们的情绪也被感染着……

其实,王业峰一直有个心事。他想在任务完成后,带着妻子孩子到他作业的舞台之下走一趟,全家人照一张合影。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