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开创者,主持设计制造了新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教练机,建立了第一个飞机实验室——

徐舜寿:造中国人自己的飞机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杨元超 陈磊 责任编辑:丁杨 2019-11-14 23:25:13

11月11日,是人民空军成立70周年。就在一个月前,庆祝人民空军成立70周年航空开放活动在吉林长春开幕。空军多型武器装备大规模、全系统精彩亮相,歼-20、运-20、歼-16等主力战机展翅苍穹,展示中国航空事业70年来的发展成就。

年逾九旬的顾诵芬院士,坐在电视机前,看着战机矫捷的身影,内心激动不已。伴着声声战机轰鸣,他将视线转移到了电视旁边的老照片,那是他的老师徐舜寿与歼教-1设计人员的合影。追忆曾经的峥嵘岁月,顾诵芬的眼眶湿润了。

把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勾勒成一条时间轴,起点是徐舜寿,他被誉为“中国的米高扬”,亲手将中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送上天空,又在歼击机、教练机、轰炸机等多个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

“航空工业集中了国家最优秀的人才,能被选进这个部门为巩固国防贡献青春,是我们的光荣……”当年,聆听徐舜寿教诲的年轻设计师,大多都成长为航空栋梁,他们设计的空天利剑,守护祖国的万里国疆。

千难万险何所惧,愿为航空献青春。斯人已逝,他的航空发展理念和设计方法,直到今天仍深深影响着中国航空工业。他航空报国的精神情怀,像灯塔照亮航空人前进的步伐。

“我们必须造自己的飞机,设计权要掌握在中国人手里”

1958年7月26日,沈阳北陵机场,绿色的信号弹划破天际,一架崭新的战机呼啸着向跑道滑去,轻盈地飞上蓝天。

几个常规动作后,试飞员于振武驾驶战机做了一个超低空大坡度盘旋,在场工作人员发出阵阵的欢呼声。

飞机着陆后,徐舜寿激动地走上前和这位英雄试飞员热情拥抱。新中国第一架自主设计的战机首飞成功,标志着我国航空工业迈入自主研制的新纪元。

“我们必须造自己的飞机,设计权要掌握在中国人手里。”抗美援朝战争,人民志愿军空军打出震惊世界的“米格走廊”,徐舜寿深感身上的责任——作为世界人口大国,不能靠买人家飞机、自己只搞修理过日子。

1956年,经当时的航空工业局批准,新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沈阳飞机设计室成立。39岁的徐舜寿,从北京赶赴沈阳,成为设计室的首任主任设计师。

当时,国内已完成歼-5型飞机的仿制,徐舜寿却把首次设计目标定为喷气式教练机,他希望通过这型飞机的研制,既能为空军提供先进可用的飞机,也能锻炼培养出更多的飞行设计人才。

后来,这架被称为歼教-1的传奇飞机,采取两侧进气的全新设计。有人质疑,摒弃传统的机头进气设计,这种方案是不是步子迈得太大了。徐舜寿却认为:“两侧进气便于在机头安装雷达,我们自主设计飞机要广泛吸取长处,不能‘唯米格论’。”

当时,新中国航空工业基础薄弱,航空设计人才急缺。92人的设计团队,平均年龄不到22岁,真正搞过飞机的只有徐舜寿等几个人。一支笔、一把尺;一个暖壶、一把柴刀……新中国第一个设计室在这样的艰难条件下成立了。

“真想在徐总的指导下再做一张设计图……”多年后,顾诵芬重回故地,看着自己当年的绘图桌,感慨地说,这是徐舜寿亲自设计、带人打造的,有放书籍、资料的小抽屉,图板可以调整位置,很受大家欢迎。正是在这里,徐舜寿和他一起完成了气动布局设计。

那时候,大多数年轻的设计师连打样、画模线等基本工作都不会,徐舜寿就带着他们坐到设计员的图板边,手把手教他们进行机身部件打样。

设计室设在一排废弃的平房,条件极其简陋。徐舜寿索性打通所有小房间,这样做的目的是,无论遇到任何问题,他都能第一时间发现解决。也就是在这个简陋的平房里,顾诵芬没日没夜地工作,每完成一部分设计,就立即把设计图纸张贴出来,请徐舜寿和其他几位负责人前来指导。

“徐总问得很细,设计依据、思路、数据……一个要素也不放过。现场,他还讲解技术问题,那种语气不是教训,而是探讨。”时隔多年后,受过徐舜寿指导的设计师们对那段经历仍记忆深刻。

中国飞机气动弹性专业奠基人之一的管德院士回忆,为了解决飞机的颤振问题,徐舜寿忙完一天的工作,又来到手摇计算机旁,一边和他计算数据,一边讨论气动弹性的有关原理,一忙就是深夜。

“他是最务实的人。他常常说,试制要以实验为依据,飞机设计不能大搞群众运动。”当时年轻的设计师回忆说,徐舜寿从不放过一个疑点,从计算到试验每次必到,现场解决技术问题。有段时间,徐舜寿经常带着设计方案下部队,与飞行员交流,为了使座舱设计更加合理,仅飞行员的身材数据就收集了1400人。

1958年春节,天气异常寒冷,出生于江南鱼米之乡的徐舜寿,带着黄志千、顾诵芬等人,顶着凛冽的寒风,来到沈阳和哈尔滨两地,进行进气道方案试验。就这样,歼教-1从开始设计到首飞成功只用了1年零9个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