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党我军创建的第一所航空学校:中国人民航空事业的摇篮

来源:中国之声国防时空作者:徐涵 张子书 孙克立责任编辑:丁杨2019-11-14 23:31

资料图:初创时期的东北老航校用马车装运飞机和航材

航校飞行训练一开始,就遇到难题。飞机轮胎和螺旋桨不够用,就在前一架飞机着陆后赶紧拆下来装到后一架飞机上使用;没有充气设备就用自行车气筒,大家轮流上阵给飞机轮胎打气;没有加油车就用小铁桶一桶一桶地灌;没有启动车,就用手摇摇把启动发动机。当时汽油严重短缺,成了航校能否办下去的大问题。

资料图:排队给飞机轮胎打气

老航校的创立者们从资料中发现,日军曾进行过酒精代替汽油的试验,当即组织中、日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攻关。他们夜以继日地反复试验,经过试车和试飞,成功用酒精代替汽油,解决了燃油短缺的难题。世界上组织学习飞行,都是先飞初级教练机,再飞中、高级教练机,由易到难逐步提高。由于条件所限,老航校学员开始训练时仅有4 架“英格曼”式木制初级教练机,都已破旧不堪,勉强修复了1架,第一次试飞就发生了严重事故。中级教练机更是1架也没有,仅有10余架日制“九九”式高级教练机。为此,老航校领导发动群众展开讨论,最后统一认识,决定“一步登天”,直上“九九”式高级教练机。经过严谨周密的准备,采取加强地面准备、座舱练习和严格考核把关等方法,经过教员耐心讲解和带飞,学员勤学苦练,直上高级教练机的训练获得成功,一期甲班飞行学员成功放了单飞。这种打破常规,一学习飞行就直上高级教练机的做法,走出了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新路。

从1946年3月至1949年12月的3年多时间里,老航校共培养出各类骨干560人,其中飞行员126人、机械员322人、领航员24人,以及场站、通信、气象、仪表和参谋人员共88人,造就了一批懂航空的军事、政治、后勤和工程机务干部。他们后来大都成为建设人民空军的骨干力量,涌现出王海、刘玉堤、张积慧、邹炎、李汉等一大批战斗英雄和模范人物。1949年3月,航校领导在西柏坡向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汇报航校情况后,毛主席高兴地说:“很好!过去在延安办不到的事,今天办到了。你们为今后正式建立空军做了准备工作,培养出了一些种子。”

资料图:抗美援朝时的刘玉堤和他的03号战鹰

东北老航校历史虽然不长,却创造了光辉的业绩,成为人民空军成长的摇篮,成为发展人民航空事业的重要里程碑。它形成的“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勇于献身、开拓新路”老航校精神,生动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人民空军发展前进的宝贵精神财富。

知识链接:

东北民主联军

抗战胜利后,挺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人民抗日武装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遵照中共中央指示,东北民主联军发动群众、分配土地、进行剿匪作战,抗击国民党军进攻。1946年10月至1947年4月,先后进行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1947年5月后,先后取得夏季、秋季、冬季作战胜利。1948年1月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8月整编为东北野战军,9月至11月取得了辽沈战役的胜利。1948年 11月至1949年1月,与华北军区部队一道取得了平津战役的胜利,1949年3月整编为第四野战军。

(中国之声国防时空·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