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空军航空兵某团团长陈亮——

我的足迹 空军航迹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高立英 杨悦 李一叶 迟玉光责任编辑:张诗梦2019-11-15 09:00

领略最美的风景,也承担最大的风险

驾机升空,陈亮曾见过许多美景。

从舷窗望下去,晨曦中的华东丘陵,“黛青色的山脉披挂着薄薄的云雾,浓淡相宜,美得像一幅水墨画”。

能从常人难以看到的视角欣赏到如此美景,陈亮总会情不自禁心生愉悦:“我实在是太幸运了!”

就像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陈亮飞每个架次都有不同的体验。风景每天都不一样。

那次执行绕岛巡航任务,陈亮向舱外望去,云海之上,依稀看到宝岛中央山脉绵延起伏,若隐若现。

他说,这是自己20多年的飞行生涯中,见过的最美风景。

领略别人不曾看到的风景,需要承担别人不敢冒的风险。

人们看到这支部队出航的雄姿,但不容易体会背后隐藏的风险。

秋日的暖阳,洒满这座三面环山的幽静营院。在华东腹地的这座军营,最多的是樟树。

陈亮踩着落了一地的黑亮香樟子,走到老空勤楼前,把自己当年住过的宿舍指给记者看。

从航校毕业分配到这支轰炸机部队,至今已有20多年。他人生最精华的年岁,都在山间这方营院和不远处的机场度过。

和陈亮一同分到这里的,还有同批的7名空勤战友。当年,这群飞行员同时下团,一起飞行,一起打球,甚至连恋爱结婚的节奏都合上了拍。

“他当时和我一起住这个宿舍。”陈亮在一栋旧式小楼的左手第二扇门前停住。片刻,他双唇绷得紧紧的,伸出手,犹豫了一下,却还是没有推开那扇门。“出事前一天晚上,我们俩躺在床上说的话,好像还在耳边。”说完,陈亮沉默了。

这扇门后,藏着陈亮最深长的痛苦和追忆。

他想起一名战友。18年前9月的一个晚上,这名战友和陈亮就在这扇门后,兴高采烈地讨论着即将举行的婚礼上要穿什么衣服。两人还在憧憬着,飞完明天的课目,就马上能当机长,“可以自己干了”……

第二天,他们列队,进场。“走啦,上飞机了!”起飞之前,这名战友朝陈亮挥挥手,转身,向左。

像往常一样,陈亮朝他笑一笑,转身,往右。

谁知,这一挥手,竟成永别。

定格在陈亮脑海里的,是永远26岁的他。

战友牺牲的消息,陈亮并没有告诉自己的未婚妻。他不忍让爱人替自己担惊受怕。尽管,做空军飞行员的妻子,她早有心理准备。

第一次和她在公园见面的场景,至今还深深印刻在陈亮脑海里——一袭优雅紫衣,一头齐肩短发,明亮的眸子闪动着盈盈笑意。“世上真有这么清纯的女孩!”他在心底暗暗叹道,要用一辈子去守护这份美好。

20年光阴匆匆过去,他们相爱如初。只是妻子对陈亮的称呼,变成了“老陈”,他们的儿子,已经比陈亮还高。

新空勤楼前,一棵高大的玉兰树在晚风中默然静立。这棵白玉兰,是多年前为纪念牺牲战友栽下的。

陈亮刚接任团长时,上一任团长曾跟他交代:“这么好的装备、这么强的团队,现在由你来领队飞行,你一定要好好带。等你再交给下一任时,一架飞机、一个兄弟都不要少。”

起落安妥,对所有飞行员和他们的家属而言,是最美好的词汇。

小镇男孩成为大国机长

在这张几十年前拍下的黑白照片上,头戴军帽的小飞行员,坐在一架小小的玩具飞机座舱里,笑得分外开心。

那是3岁的陈亮第一次和飞机合影。陈亮的母亲笑着回忆,“刚抱他坐上去的时候,他还有点害怕。”后来,母亲问儿子长大想做什么,他说:“当飞行员。”

那时他不会想到,有一天自己会成为真正的空军飞行员,驾驶比这架玩具飞机大不知多少倍的轰炸机,飞向中国空军从未去过的远海大洋。

那时,陈亮的父母还在一所乡村小学教书。陈亮的家就住在学校。3岁半的他顺理成章上了一年级。坐在课桌前,小陈亮的脚甚至够不到地。母亲就搬来一块石头,垫在他脚下。

后来,陈亮到镇上读初中。离家20多分钟的路程,他一日三餐都要赶回家吃。加上早读和晚自习,一天下来,这段路程陈亮来回要跑8趟。

黎明的小镇分外宁静,昏暗的街上没有路灯,一名少年匆匆跑过。有一回,街上修下水道,一块大石头横在路中间,绊住了正在飞奔的陈亮。这个纤瘦的少年一下飞出去好几米远,重重地摔倒在地,脑袋差点磕到面前石板的棱角。

“真不容易啊!”躺在地上缓了好一会儿,陈亮忍着疼痛和委屈的泪水,挣扎着爬起来继续向学校跑去。

15岁以前,陈亮没有离开过重庆潼南这个名叫小渡的镇子。涪江旁的这个小小渡口曾是他全部的世界。

“我母亲很在意我,我父亲对我很严厉。”陈亮说。

“不要服输,人家能行,你也能行!”父母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告诉他,一步一步脚踏实地,才会攒出跑下去的底气。

后来,陈亮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县里最好的高中。高二时,同班的两个小伙伴招飞报名,顺便替他也报上了。起初,陈亮没抱什么期望,觉得儿时当飞行员的梦想,似乎有点好高骛远,去重庆参加体检“太浪费时间”。

那是1993年的中国,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才一年,中国的“互联网时代”尚未到来。小镇男孩陈亮的目标很简单:先考上一所好大学。

没想到,陈亮竟一关一关通过了招飞复检。回到学校那天,他一进教室,全班同学起立鼓掌。他心里激动得不行,在雷鸣般的掌声中,从教室前面一直走到自己后排的座位上,觉得自己好像“成了英雄一样”。那是陈亮第一次体验到“飞行员”的身份带给他的荣光。

在掌声中,陈亮有些飘飘然,学习一下放松了。班主任老师发现后,叫来陈亮说:“千万不要荒废学业。将来当飞行员,文化课成绩好也是优势。”

学习不是为了分数,而是为了以后跑得更远。班主任的话拨亮了陈亮心中的灯,他埋首课堂发奋学习,以远超一本录取线的高考成绩进入飞行学院。

陈亮从学校传达室的老爷爷手中接过录取通知书,老爷爷意味深长地对他说:“好好当兵去吧!”

进入航校后,18岁的陈亮第一次见到了真正的战机。对陈亮来说,那是一段脱胎换骨般的历练。像一棵自由疯长的树苗,找到了向阳生长的方向。他开始接触国家命运,了解军人使命。

“你终于知道你的热血、你的青春应该在什么地方挥洒”,陈亮感慨:“原来,人生还可以这么过!”

在航校,有“跑不完的跑道,吃不完的馒头。”每次快坚持不住时,陈亮就想,冲过终点那一刻,会多么有成就感。

从飞行学员到空军飞行员,犹如大浪淘沙。说起那段艰辛,陈亮的话语中却带着感激。

曾经,从家到学校的求学之路,很远;航校跑道上每天一万米,也很远。

这些漫长而艰辛的路,陈亮都一步步踏实走过,锻炼出强健的体魄,磨练了坚毅的意志。

如果把时间轴拉到足够长,大多数人的梦想和信念都随着时间磨灭了。

但目标会像灯塔一样,坚定地等候着奔跑在追梦之路上的人们。

去年8月,带队参加“航空飞镖-2018”国际军事比赛回国途中,很少在微信朋友圈发声的陈亮,晒出了两句自己写的诗——莫道征途远,问道在深蓝。

(采访得到于鉴、房艳华、朱涛、宋凯、李映辉、陈劼等协助,特此致谢。)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