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军营|林海雪原,重走抗联路

来源:军报记者 作者:张晓君 张俊峰 责任编辑:张诗梦 2020-01-17 21:33:01

深冬的长白山腹地,此时已是积雪没膝、冰冻三尺。

1月16日上午,吉林省长白山管委会池南区开展“重走抗联路,凝聚爱国情”活动,200余名军地各界代表踏着厚厚的积雪,迎着零下20摄氏度的凛冽寒风坚定而又执着地前行,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是隐藏在深山老林中的“老黑河抗联遗址群”。

此时,参加活动的每一名人员,身体感受的是刺骨严寒,内心却涌动着一股暖流,他们被一幕幕与历史有关的场景,一个个与家国有关的故事,一段段真实而又陌生的过往所震撼,所感动......

一次偶然的发现

八十多年来,抗联精神代代相承,英雄故事广为流传。

2019年6月12日,一次偶然,长白山管委会池南区发现了一个工程浩大、城墙及工事皆用石块砌成的历史遗迹。

这处遗址群是池南区漫江村民兵连长陈文序和村民上山采野菜时发现的,在池南区老黑河山上。他们先是发现了一口水井,随后又发现了很多石头城墙及工事、房屋,初步测量竟达到20多万平方米,他们随即上报,引起池南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

池南区委书记曹树清在向参加活动的军地人员介绍“老黑河遗址群”出土的物品及抗联第二军事迹。中国军网记者何友文摄

松江河林业局、池南区武装部、消防救援大队深入遗址踏察,并结合《抗日名将王德泰》《抚松县志》等文献记载初步判断,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军部、四师、六师曾在这一带建立了漫江沟密营、黑河密营、老黑河密营等多处密营,坚持抗日斗争,遗址与抗联密不可分。

2019年6月20日,东北抗联研究会、吉林大学考古学院、长白山文化研究会的13位专家联合赶赴老黑河,专家们均被规模庞大、保存相对完整的石头城堡建筑群所震撼,一致认为在长白山人迹罕至的密林深处,有如此大规模的抗战遗址群,确实振奋人心,是不可多得的宝贵历史财富,对于见证抗联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考古专家连夜召开会议,认为该遗址战略地位极其重要,系抗联部队来往于安图、抚松、临江、长白及朝鲜的交通中枢。鉴于该遗址系多年接续扩建而成,不排除抗联部队使用后,被侵华日军继续使用的可能。专家组组长、吉林考古学院教授成璟塘提议将遗址命名为“老黑河遗址”,并获得了专家组成员一致赞同。

2019年8月4日“老黑河遗址”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专家评定为东北最大的抗战遗址群,9月中旬入选东北三省革命遗址联盟,12月11日获批成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一场爱国主义的传承

参加“重走抗联路,凝聚爱国情”活动的军地双方代表,过山林、踏雪地,行走在老黑河遗址群中,身处其境,切身感受到抗联先烈生存环境之严酷。

生活在现在的我们很难去想象那是一种怎样的生存环境。大雪封山,身着单衣,爬冰卧雪,时刻要准备与日寇战斗。即使气温低到零下三十摄氏度,为了不暴露目标,他们白天也不能生火取暖,夜晚还要防备敌人的偷袭。在大雪封山时,积雪往往能达到一两米之深,没有给养,甚至没有御寒的衣服,可是抗联先辈却仍然战斗在这片土地上,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我们忘不了杨靖宇将军面对汉奸伪装的百姓时的那句反问:老乡,如果中国人都投降了,那还有中国吗?

我们忘不了那个寒冷的深秋,在背水战至弹尽的情况下,面对日伪的逼降,八位女战士手挽手走进了乌斯浑河,她们中最大的23岁,最小的只有13岁。

他们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里进行殊死斗争,牵制了数十万日伪军,强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正如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的那样:“在抗战起来以后,配合的意义就明显地表现出来了。那里的游击队多打死一个敌兵,多消耗一个敌弹,多钳制一个敌兵使之不能入关南下,就算对整个抗战增加了一分力量。至其给予整个敌军敌国以精神上的不利影响,给予整个我军和人民以精神上的良好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不走抗联路,怎知抗战苦。不身临其境,我们不会体会到,抗战对于抗联人不仅仅是一场14年的坚守,更是对祖国深沉的爱。

今天,同样的路,同样的寒风刺骨,参加活动的军地人员走出了敬畏,走出了爱国传承。红色基因,就在这坚定的脚步下铺展开来,在心中生了根,在长白山这片土地上发了芽。

长白山管委会党工委委员、军事部司令员冯玉福接受中国军网八一电视采访。 中国军网记者何友文摄

正如长白山管委会党工委委员、军事部司令员冯玉福在遗址现场所说:“时光虽然过去了80多年,但是东北三省最大的抗战遗址群——老黑河遗址,依然清晰可见当年的轮廓,我们要向先烈学习,热爱曾经饱受磨难的伟大祖国,在池南这片土地上,坚定信心,不忘初心,继续前行!这里也必将成为东北乃至全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

一个深切的期盼

在老黑河遗址群,有一株150多年树龄的老山榆,它曾为掩护抗联战士撤离,中弹百余处,靠半个身子存活至今。在这棵英雄树前,参加活动的群众代表向英雄树敬献鲜花,为抗联先烈默哀。

树上的子弹告诉我们,当年这里发生了多么残酷的战斗!

英雄树。中国军网记者何友文摄

据日伪报纸在1938年11月18日刊登的消息,日伪军警在抚松县东六十余公里处无人区与抗联二军发生激战。

按照方位描述,“抚松县东六十余公里处无人区”正是现在老黑河遗址群的所在地。

在活动的最后,大家默默地走上前去,怀着敬畏之心,伸手轻轻触摸着斑驳的英雄树,这是历史的长河流淌而过的“足迹”,仿佛在述说着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战岁月里,气息竭、气魄在,血流干、血性在的抗联故事。

池南区委书记曹树清接受中国军网八一电视采访。 中国军网记者何友文摄

地处深山老林的遗址群,如何开发和保护好?这一直是池南区委书记曹树清在思考的问题:“老黑河遗址群在长白山的密林深处,正是因为隐蔽,所以才会被抗联部队选中作为营地。”曹树清说道:“在发现这个遗址群以后,我们研究决定,要将这个遗址群建设好、保护好。在各方面支持帮助下,我们投入资金在四个月的时间里,修建了一条直通遗址群的公路。现在遗址群已经被评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下一步我们将对整个遗址群进行规划,建设抗联先烈事迹展示区、抗联博物馆等。让每一位到这里的人都能切身感受到抗联精神,让爱国主义根植于每个人的心中。时间会将记忆冲淡,岁月也可改变山河,唯有精神永恒不朽!”

短评: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门必修课

张晓君 张俊峰

“历史深刻表明,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

——2019年4月30日,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国忧民,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家国情怀;从“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慨然担当,到“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报国决心,在历史长河的斑驳中,我们能看到爱国主义迸发的精神力量。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爱国主义精神永恒。

70年砥砺奋进,我们浓厚的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凝聚起来,奋斗出一个日新月异的中国。迎接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我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的力量。

然而,近年来,网上虚无历史、诋毁英雄的谣言不时沉渣泛起。别有用心的人在互联网这个虚拟空间,以虚无主义的历史观质疑英雄,颠覆我们对英雄的认知;以扭曲恶毒的心态抹黑英雄、攻击英雄、诋毁英雄。这种可耻的行为污染了社会风气、扭曲了价值取向。

现实中,一些人对“爱国”二字麻木冷漠,一些人觉得爱国心是有,但是总觉得从嘴里说出来“怪怪的”……所有这些,反映出一些人对爱国主义缺乏应有的尊重与敬畏的一面,也反映出我们爱国主义教育的不足。

今天我们当如何爱国?爱国,贵在心中有国。这需要我们对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作出新的布局,通过不断丰富内涵、拓展形式、完善体系、加强实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紧抓爱国主义教育这门必修课,把自己的命运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这就意味着,既要增强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让爱国主义精神牢牢扎根,又要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保持爱国主义的鲜活和真实。将爱国基因播撒在教育的沃野上,就能收获对国家和民族的浓浓之情、拳拳之心。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