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星人”守护“我们的星空”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段江山 谭靓青 安普忠 吕炳宏责任编辑:李晶2020-02-10 12:03

“牧星人”守护着卫星,卫星守护着祖国

1982年,沈莹出生在八百里秦川的腹地——咸阳。第二年,首届现场直播形式的春节联欢晚会在央视正式播出。

今年,春晚直播已是第37个年头。

今年,沈莹也38岁了。

沈莹是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的工程师,今年是她来到这里的第12个年头。去年除夕,她在工作岗位上坚守。今年除夕,她终于能和家人一起看场春晚。

对沈莹来说,在除夕夜和自己家人一起看春晚实在是一件奢侈的事,因为不光她忙,她的爱人杨召强也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工作。这两个“牧星人”想同时在除夕夜回到家,实属不易。

对“牧星人”来说,日子不是以天或年为单位计算的,他们的时间是跟着卫星走的。不同的卫星在24小时不停地绕地球旋转,“牧星人”也几乎把自己所有的时间都献给了卫星测控事业。

“虽然我很少和家人一起看春晚,但我们的工作是守护卫星,能让很多家庭一起看春晚。”沈莹笑着对记者说。

沈莹守护着卫星——

她负责卫星的地面资源调度,是嫦娥、北斗各种重大任务的地面保障,这意味着沈莹要始终处于长期紧张状态,不能有丝毫马虎大意。

卫星守护着祖国——

从物理距离上看,卫星离我们很远,高轨卫星离我们甚至有三万六千公里。但从另一角度看,卫星离我们很近:从共享单车到移动支付,从交通出行到资源勘探,从抗震救灾到国防安全,卫星处处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各种便利。

家人守护着沈莹——

祖国这个大家守护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小家,沈莹的小家也守护着她。

“你的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沈莹对这句话有着自己的体会:“我能这样安心从事航天测控事业,全靠我的家庭在为我负重前行。”

有段时间,沈莹忙于工作,连家中父亲患病都不知情。她的母亲为了让她好好工作,一直隐瞒着她父亲的病情,后来母亲也患肿瘤住院了,沈莹才从医生和亲朋口中知晓这一切……

不仅是作为子女,作为母亲,沈莹也觉得自己不称职,陪孩子的时间实在太少。

“妈妈,以后我就在你周围1公里找工作,这样就可以陪着你、保护你。”女儿的这句话,击中了沈莹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守护,在这里成了一个闭环。“牧星人”守护着卫星,卫星守护着祖国,祖国这个大家守护着小家,每一个小家守护着每个同沈莹一样的“牧星人”。

赶上好时代,是我们的幸运

“不好意思,还得让你们再稍等一下,实在是有点忙。”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副总工程师樊恒海跟记者打了个招呼,就继续埋头处理紧急工作。

这间办公室不大,门左手边的铁架上,放着一个红白相间的老式洗脸盆。办公桌的对面,放着一张磨损严重的沙发。

这间透着古旧年代感的办公室,它的主人是走在航天器测控领域探索最前沿的权威专家。

聊起卫星测控新技术,满头华发的樊恒海兴奋得像个孩子。他不时挥动双手模拟不同卫星的轨道和姿态,洪亮的声音有一种特别的感染力。

他这种英姿勃发的状态是中国航天人特有的“年轻态”,也是中国航天人不断取得新突破的“事业态”。

那年,我国一颗卫星发射升空后不久便出现了翻滚失控的险情。多次调控无果,设计方提议放弃该卫星。

“不甘心!那都是国家资产,凝聚了多少科研工作者的心血,怎么能轻易放弃?”樊恒海苦思冥想寻找挽救方法。

在决定该卫星命运的会议上,樊恒海突破常规思维,提出了一项全新测控方案。

方案引发了激烈争论。面对不同意见,樊恒海立下“军令状”:愿意承担全部后果。

争分夺秒的“太空救援”持续了45天。樊恒海和队友们日夜攻关,进行了上千次测控,终于把那颗卫星救回来了。

一战成名。此役之后,樊恒海及其团队陆续创造了中国航天测控史上的许多次“第一”。

“一个人的成长成才,除了个人努力,时代也很关键。”樊恒海说,早些年我国卫星数量少,每个人的任务非常有限。如今,天上卫星越来越多,每个年轻工程师要长期跟踪管理多颗卫星。

“人才成就事业,事业也造就人才。”樊恒海深有感触地说,“赶上了中国航天快速发展的好时代,这是我们这一代航天人的幸运。”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