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的车桥战役烈士陵园,镌刻着“车桥战役英烈永垂不朽”的纪念碑巍然矗立,一旁的石碑记录着战役经过和53名烈士的部分名单。细看碑文,81年前的激战场景,依然让人心潮澎湃、肃然起敬。
车桥是一座千年古镇、商贸重镇。1943年,被日军侵占后,车桥成为其控制淮安东南、宝应东北地区的重要据点。夺取车桥,对我连通并扩大抗日根据地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怎么打车桥却让时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苏中军区司令员粟裕大伤脑筋。日军在车桥建了大量碉堡、圩墙,挖了一丈半的外壕,布置了极强的火力。此外,一旦车桥战役打响,驻扎在周边的日、伪军必来救援,可能对我攻城部队形成反包围。
通过侦察,“攻坚打援”的构想在粟裕心中逐渐成熟起来,他命令时任新四军第一师副师长兼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叶飞担任前线指挥。1944年3月5日凌晨,一颗信号弹划破夜空,车桥战役正式打响。一时间,枪声大作,喊杀震天。战士们迅速突破外壕,越过墙头,占领镇内全部街道,成功分割包围日、伪军各据点。
在车桥战役烈士陵园展厅内,记者看到一个特别的微缩模型:一名新四军战士站在碉堡顶上,一手拿着十字镐,一手拿着手榴弹。讲解员杨颖介绍,战士名叫陈福田,力气很大,用十字镐在敌军碉堡顶部硬生生凿出了一个洞,将手榴弹全部扔进碉堡,“这充分反映出新四军指战员们不畏艰险、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崇高精神,就是铜墙铁壁,也要凿开它”。
淮安区作家协会主席于兆文长期研究车桥战役。今年3月,他出版长篇小说《车桥 车桥》,生动再现了那段光荣的历史。他介绍,车桥战役的胜利得益于周密的战略部署、全体指战员的英勇奋战,更离不开老百姓这座最大的“靠山”。
“新四军要什么,老百姓就支援什么,大量船只、柴草、煤油、粮食等物资迅速筹集完毕。为架设船桥,村民们拿来了家里的门板、铺板、跳板、牛绳、树棍……”于兆文说,车桥战役生动诠释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新四军强攻车桥,周边日、伪军仓促增援,沿途遭我军顽强阻击,伤亡惨重。车桥战役共毙、伤、俘日、伪军近千人,攻克敌军碉堡53座。
中共淮安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主任张春荣介绍,车桥战役对华中乃至全国抗战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打通了苏中与苏北、淮南、淮北地区的战略联系,一举打乱了日、伪军的“清乡”和“屯垦”计划,拉开了华中抗战战略反攻序幕。
离开车桥战役烈士陵园,驱车行驶在车桥镇,宽阔的马路、川流不息的汽车、现代化的厂房、穿着新潮的年轻人映入眼帘,新时代的车桥焕发出勃勃生机。
尽管经历了沧桑巨变,车桥战役这段红色历史始终铭刻在人们心中。“每年,我们都会组织中小学生、党员干部到烈士陵园参观学习、缅怀先烈,自发前来参观的群众更是接连不断。”车桥镇党委副书记万士俊说。
在革命精神的感召下,车桥镇依托党建引领,大力发展芡实产业,全镇芡实种植面积达3.5万亩,芡实深加工产业链不断延伸,串联红色景点与芡实田园的旅游线路加快打造,当地百姓正在红色基因传承与乡村振兴中收获越来越多的幸福。
(新华社南京8月2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