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独臂将军与白求恩
■余海玉 李 放
1939年11月12日,白求恩大夫病逝。边区军民为他建立了庄严的茔墓。沙 飞摄
“从小长辈就跟我说,要不是白求恩医生,哪有后来的你呀!”每次提起抗战时白求恩对父亲的救命之恩,彭少江都十分感慨。
彭少江的父亲彭清云,曾是八路军第120师第359旅的一名教导员。抗日战争中,他和另一位指挥员左齐,均右臂中弹,严重负伤。危急时刻,及时为他们做截肢手术、挽救他们生命的都是加拿大籍医生白求恩。1955年,彭清云、左齐都被授予少将军衔,人称“独臂将军”。他们终生感念白求恩的救命之情。
一
1938年9月,日军华北方面军纠集数万兵力,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实行大规模围攻。10月28日,日军独立第2混成旅旅团长常冈宽治由广灵到灵丘督战。我第359旅获悉这一消息后,旅长王震迅速命令第719团和第717团在张家湾、邵家庄等地伏击敌人。担任此次主攻任务的是第719团第1营,教导员正是彭清云。
当日军进入我伏击圈后,我军立刻发起进攻,日军乱成一片。此时,彭清云发现有个日军军官在指挥抵抗,判定他肯定是个头目。枪法出色的他迅速瞄准射击,击中了这名日军军官,后来才知道他正是常冈宽治。
日军增援部队很快赶来,彭清云迅速指挥部队打扫战场。就在他即将撤离战场时,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右臂。
彭清云被战友们紧急送到了前方医院。由于日军对根据地进行严密封锁和频繁“扫荡”,医院缺医少药,医护人员只能简单为他处理,并抬着他向后方转移。当他们到达灵丘河浙村的第359旅后方医院第一卫生所时,彭清云已经昏迷。
彭清云在回忆录中描述当时的状况:“经过两三天的治疗,从表面上看,伤口好像有些愈合,实际上伤口已经严重溃烂,整个右臂肿得闪着亮光。大约五六天后的一个中午,我突然觉得右肘处像是虫子在蠕动,赶忙挽起棉衣袖子,只见大股大股的鲜血正从伤口里往外涌,这是因为动脉血管破裂造成的。”可以想象,当时的病情已经万分危急,再不截肢将无法保住性命,但旅里根本无法进行如此高难度的手术。于是,大家想到了白求恩。
早在几个月前,白求恩到达中国后,冲破重重阻挠,终于抵达延安。在那里,他受到热烈欢迎,毛泽东同志亲切接见了他。白求恩坚持要去前线救治伤员,最终,他从延安奔赴晋察冀抗日前线。
当时通信条件落后,第359旅并不知道白求恩具体所在位置。情况紧急,战士们抬着彭清云朝着猜测的方向一路小跑。没走多久,彭清云右臂的血管就崩开了,大家赶紧拿绷带勒着。就在大家快要绝望时,一个近乎奇迹的场景出现了:白求恩骑着马正从远处飞奔过来。战士们激动地大喊:“白求恩来了!”
原来,此前旅里派出的通信员找到白求恩。得知消息后,白求恩迅速骑马出发,刚好迎上了彭清云。他检查彭清云的病情后,立马让大家抬着彭清云返回最近的河浙村,准备进行手术。如今在河浙村,依然保留着白求恩给彭清云做手术的窑洞。当时被抬上窑洞“手术台”的彭清云,因为连日高烧、失血和伤口感染已经耗尽体力,右臂肿胀得吓人,皮肤紧绷发亮,已呈青紫色。
这伤情,远比白求恩想象的糟糕。他当机立断:马上输血,然后截肢!在场的人都沉默了——条件如此艰苦,去哪找血源啊!据时任旅卫生所所长李朝选回忆,战友们纷纷伸出手臂要求抽自己的血。
输血必须血型匹配,可当时根本来不及验血。就在大家六神无主时,白求恩再次展现出一名国际主义战士的仁爱和果敢。李朝选回忆:“我们都争着献血,白求恩说,‘来不及验血了,我是O型万能输血者,赶紧抽’,我们哪还忍心抽他的血,但他坚定地说,‘战士们在流血牺牲,我献点血算什么?不要争了,抢救伤员要紧’。说着,他挽起袖子。同志们知道无法改变他的决定,只好把针管插进他的血管。随后,他又把自己的血输进彭清云的身体里。”
输血后,白求恩紧接着做截肢手术。可问题又来了:现场没有手术锯。大家赶紧从工兵那里找来一个锯木头的工兵锯。白求恩先是对工兵锯进行消毒,后开始截肢手术。他发现彭清云的右臂感染实在严重,没法多保留,最后只能狠心锯到了胳肢窝的地方。
历经波折终于完成了手术,白求恩也筋疲力尽,但仍坚持守在病床前观察彭清云的恢复状况,还细心给他喂水喂药。庆幸的是,彭清云的生命体征终于平稳下来,他被白求恩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二
在给彭清云做手术成功后不久,1938年11月,白求恩再次收到紧急求救的消息。这次他急切要去的是灵丘石矾村,救助彭清云的战友、第717团参谋长左齐。
几天前,左齐率部在涞(源)蔚(县)公路上的明铺村打了一场伏击战。战斗激烈时,左齐不幸被日军的子弹击中右臂,伤势严重。
匆忙赶来的白求恩查看了伤情。令在场人没想到的是,性格一向温和的白求恩,突然冲着护送人员发了火。原来,由于大家缺乏医疗知识,在左齐受伤之后,止血带绑得太紧、时间过长,导致左齐的整个右臂彻底坏死!
白求恩痛心地摸着左齐发黑的右臂,立即为他做了截肢手术。后来左齐右臂的伤口因为感染总是愈合不了,前线又缺少抗菌类药物。白求恩将他从加拿大带来的磺胺给左齐服用,保住了左齐的生命。
三
白求恩在灵丘这片炽热的土地上,连续打了两场惊心动魄的生命争夺战,用精湛的医术,从死神手中夺回了两位抗日英雄的生命。
在抗日前线,白求恩被我军官兵在极端痛苦中迸发出的精神力量深深触动。看着官兵不畏病痛、咬牙坚持的劲头,白求恩久久不能平静。他在日记中写道:“在这里我找到了最富于人性的同志们。他们遭遇过残酷,可是懂得什么是仁慈;他们尝受过苦痛,可是知道怎么笑;他们受过无穷苦难,可是依旧保持着他们的耐性、乐观精神和静谧的智慧。我已经爱上了他们,我知道他们也爱我。”
白求恩深知,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面对残酷战争中不断涌现的伤员,仅靠他一个医生是远远不够的。他更宏大的心愿,就是要为这支英勇顽强但缺医少药的部队,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于是,在灵丘下关乡杨庄村,白求恩创办了特种外科医院,举办“实习周”,培养医务骨干。
令人痛心的是,1939年白求恩在为伤员做手术时不幸感染。11月12日,他在河北唐县与世长辞,时年49岁。
新中国成立后,左齐以独臂投身新疆建设20余年,还坚持练习书法,成为“左笔书法家”。为了表达对白求恩的感谢和敬仰,左齐专门请画家画了一幅白求恩的肖像挂在家中。
彭清云同样终生铭记白求恩的救命之恩。1988年,在白求恩为他做截肢手术过去50年时,彭清云特意写下诗句:“血脉勃勃五十载,长忆英雄白求恩。逝者已矣生者老,满江春水满江红”,以寄托对白求恩的深切怀念。
岁月流转,白求恩的身影从未在彭清云与左齐两位将军的心中模糊半分。那份跨越生死、超越国界的情谊,早已刻进他们的心里。
白求恩手中的手术刀,在绝境中抢回了众多抗战军民的生命,刻下了国际主义的不朽丰碑。历史将永远铭记这跨越山海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