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太行山上”
——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部分获奖团队的故事
■陈邦菊 张思敏 张学敏
10月18日至21日,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全国总决赛在山西省武乡县举办。
本届大赛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共同主办,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代表用青春的视角和创意,以可感知、可传播的文化作品讲述红色历史。“我们在太行山上”——让我们聆听部分获奖团队在踏访革命旧址遗迹、创作红色文化作品中的成长与感悟。

参赛选手来到武乡县八路军烈士陵园祭扫。

参赛选手进行作品展示。
贵州文化旅游职业学院参赛团队——
走近“民族脊梁”
一名大学生伸出手,轻轻推开八路军总部旧址纪念馆大门,仿佛推开一扇“时空之门”。瞬间,镜头场景切换至1940年的八路军王家峪总部,彭德怀指挥百团大战与八路军将士英勇冲锋的镜头交替呈现。
这是微视频作品《太行魂・中国梦》中的一组镜头,作者为贵州文化旅游职业学院的大二学生乐人榛和张宝怡。在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中,他们以细腻的镜头语言、新颖的表现方式,展现当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独特理解,获得“红色足迹微视频”类别一等奖。
参赛选手乐人榛对红色文化的热忱,源于童年时听大伯讲述的军旅故事。“我的大伯是一名参战老兵,小时候我总缠着他讲战场上的故事——战友间的相互扶持、面对困难时的咬牙坚持、守护家国的坚定信念。这些故事像种子一样,在我心底深深扎根。”乐人榛回忆,大伯常说“今天的安稳日子是无数先烈用热血换来的,不能忘了根”,正是这份耳濡目染,让他从小就喜欢听红色故事,也为此次创作《太行魂・中国梦》埋下伏笔。
这件参赛作品以太行精神的传承与发展为主线,围绕“不忘来时路,走好未来路”主题展开。“我们希望构建一场跨越80年的‘时空对话’,让大家看到太行山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民族脊梁’,更是精神意义上的‘民族丰碑’。”乐人榛说。
为了让太行精神的呈现更加具象化,乐人榛和张宝怡在镜头叙事上采用“过去—现在—未来”三段式结构。每一段内容的呈现,都离不开他们在武乡红色旧址采风时的感悟。9月初,他们前往八路军总部砖壁旧址参观见学,聆听讲解员的讲述,小英雄李爱民为掩护群众、传递情报壮烈牺牲的事迹,以及当地一位母亲将3个儿子送上抗日前线的故事,让张宝怡忍不住泪流满面。

参赛选手前往武乡县红色景点采风。
“以前在课本里读到红色故事,更多是文字上的触动。今天,站在当年前辈们生活、战斗过的地方,看着旧址里的煤油灯、旧军装,我真正感受到‘舍小家为大家’的爱国情怀有多伟大。”张宝怡说,这次参观见学让她对武乡有了深刻的印象,也让两人确定了“让文物开口说话、让历史活起来”的创作思路。
微视频第一篇章“烽火记忆篇”,他们正是以此次参观感悟为蓝本。“我们特意选取很多文物特写镜头,比如战士用过的钢笔、群众支援前线的纺车,就是想通过这些细节去展现‘太行魂’。”张宝怡介绍道。
谈及此次创作的收获,乐人榛和张宝怡都感到,这不仅是一次比赛,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未来,他们计划继续深耕红色文化创作,走访革命旧址挖掘鲜为人知的英雄故事,尝试微话剧、微动画等传播形式,让红色精神以更鲜活的形态走近青少年。
“就像大伯说的‘不能忘了根’,我们要当好红色精神的传播者,让更多人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也希望更多同龄人参与进来,续写红色故事新篇章。”谈及未来,乐人榛语气坚定。
中央美术学院参赛团队——
重读“左权家书”
“红色精神等待我们用影像去触摸,去还原……”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全国总决赛现场,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参赛选手王奕然与杨文慧,讲述她们在影像创作过程中,从辽宁鞍山到武乡的红色追寻之旅。
“我们不仅想拍好一部红色题材微视频,更想读懂红色精神的内核。”带着这个目标,王奕然与杨文慧组成团队。她们交出的第一份答卷,是此次大赛初赛报名作品《丹心无悔系忠魂——感受鞍山葛继红自建革命军人纪念馆的红色情怀》。

参赛选手讲述创作过程。
为了挖掘这座民间纪念馆背后的故事,王奕然与杨文慧奔赴鞍山,在纪念馆采访了3天,跟随创办人葛继红逐一观看展品,用镜头捕捉每一枚军功章背后的故事,通过深入访谈收集那些在岁月深处闪光的记忆。
“要想打动观众,必先读懂精神。”这是她们贯穿始终的创作理念。从鞍山民间纪念馆到武乡革命旧址,从普通群众到革命先烈,面对不同的红色题材,她们坚持“沉浸式调研+深层次解码”的创作路径。
在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王奕然与杨文慧在黑白木刻版画《当敌人搜山的时候》前驻足良久,感受画作线条体现的坚毅力量,“仿佛一团被压抑的火从黑暗的地平线下冒出”。在观看实景演出《在太行山上》时,她们特意坐在后排,观察不同年龄观众的反应。“看到老人悄悄拭泪,年轻人不时举起手机记录,我们明白,红色主题创作既应守住精神的根,也应对接当代审美。”杨文慧说。
最令她们动容的,是阅读左权家书的那一刻。“课本中的英雄形象,忽然鲜活起来。‘牵挂妻儿’与‘为国牺牲’之间的强烈反差,让我瞬间红了眼眶。”王奕然说,正是在那个瞬间,她们理解了红色创作的“破圈”密码——它就藏在那些真实而动人的细节里。为此,她们特意收集左权将军的生活影像资料,以“家书+日常”为线索,挖掘其中的温暖情愫,进行全新视觉呈现。决赛作品《寻迹·武乡》,获得“红色足迹微视频”类别一等奖。
大赛已落幕,但王奕然和杨文慧的脚步并未停歇,她们已着手筹备下一段调研旅程。“每一次踏上红色土地,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王奕然说,“老一辈艺术家将红色精神刻在大地上,我们这一代青年的使命,就是将这些精神用艺术形式‘解码’为更多人能懂爱看的红色作品。”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参赛团队——
描摹“老区代表”
“从湖南安化的青年毛泽东游学经历,到山西长治的申纪兰支前故事,我们的创作思路始终围绕着‘创作年轻人爱看的红色漫画’展开。”谈及此次参赛经历,湖南财政经济学院“绘先锋”团队指导教师王亚辉说。
自2021年起,该校连续5年组织师生参赛,今年是他们首次报名参加“红色故事微漫画”类别比赛。“漫画生动的视觉语言与场景化的情节设计,更容易触达青少年的心灵,在红色文化传播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王亚辉说。
初赛阶段,该团队以1917年青年毛泽东与萧子升在湖南安化游学考察为主线,历时3个月完成微漫画作品《湘中游学,问苦民生》,荣获华中赛区特等奖并晋级全国总决赛。
团队成员优势互补,有人美术功底扎实,有人文学素养深厚,还有人懂视频剪辑。为还原历史细节,他们前期到湖南安化开展走访调研,积累创作素材。“撰写漫画脚本时,我们选取‘沂溪露宿’‘久泽坪访佃’‘沅江救灾’等经典场景,场景与场景之间通过打卡式路线图串联。为便于读者了解史实,我们在漫画中加入了纪实旁白。”团队成员刘耕宏介绍,“收集史料过程中,我们对早期共产党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实践历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进入全国总决赛,按要求,团队成员需以山西长治红色故事为蓝本创作。“大家对山西当地的红色历史了解较少,在选定漫画主题方面,经过了多轮‘头脑风暴’和史料筛查。”团队成员胡百淼介绍,他们最终决定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第一至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带领村民发展生产、支援抗战、建设家乡、振兴乡村”的事迹为主线,创作微漫画作品《心向党辉,终化明灯》。
在内容设计方面,该作品采用“时空交织”的叙事结构,串联起申纪兰带领村民纺线做军服到参与新中国建设的人生轨迹。漫画首尾运用“窑洞灯光暗淡”到“窑洞灯火通明”的视觉对比,呼应了“心向党辉,终化明灯”的主题。
“作为老区人民的代表,申纪兰同志的一生,不仅是山西革命老区发展的生动缩影,更是中国共产党与人民同心同德、共创历史的真实写照……”决赛现场,胡百淼、刘耕宏二人通过微漫画与情景演绎相结合的展演形式,生动呈现申纪兰带领村民支援抗战、建设新中国的感人事迹,获得“红色故事微漫画”类别二等奖。
王亚辉说,他们计划在现有作品基础上继续完善,制作红色漫画合集,让更多红色故事走进大众视野。“我们想通过漫画,在红色历史与青少年之间架起一座沟通桥梁。”
均由大赛组委会供图
本版制图:扈 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