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战谋战锤炼打赢硬功
去年深秋,连队大部分官兵深入岭南腹地进行驻训演习,但凌晨的紧急拉动演练照旧进行,官兵们说,留守人员也是任务分队,同样要时刻准备战斗!
无论何时、人数多少、任务多重,六连始终坚持落实战备制度雷打不动。早在上世纪60年代,他们就以“战备思想过硬”而闻名全军,总结的“三分四定”更是被写进条令,成为全军规范。几十年来,六连坚持每天进行战备抽查,每周进行战备训练,每月都要全装拉动,每逢大年初一、连庆日等重要时节都会组织战备训练。

“硬骨头六连”组织战备拉动演练。李彬 摄
在连队宿舍,随手拉开床下柜,里面整齐摆放着塞得满满当当的背囊、钢盔以及单兵战斗携行具。随手打开一个背囊,战备物资一应俱全。战备训练量背带长短、看鞋袜型号、算备品消耗、掐时间节点……这些习惯和细节,无不体现着六连一种“枕着敌情睡觉、聆听号令出征”随时准备打仗的思想。
近年来,各级先后9次对该旅进行不打招呼的拉动检验,六连人装出动率和出动速度次次位居全旅第一。
“让平时与战时无差别,训练场与战场零距离”,这是六连官兵练兵备战的一贯标准。多年来,他们始终坚持战斗力标准,打仗需要什么就苦练什么,日常训练不仅严格落实大纲要求,更常常自我加压,高于大纲、严于大纲。


“硬骨头六连”官兵驾驶两栖步战车驶离登陆舰。李彬 摄
2018年集团军“岭南尖兵”比武考核中,当考核员下达就地构筑掩体阻击敌人的课目后,大多数参赛队员不约而同地选择构筑较简单的跪姿掩体,而六连上等兵卢自豪却选择了构筑难度更大的立姿掩体。
令人意外的是,在规定时间内,卢自豪不仅成功完成立姿掩体的构筑,而且比其他参赛队员构筑的掩体更结实。按照考核规程,卢自豪当仁不让,在掩体构筑课目拿下最高分。
“宁要狂风暴雨中的良好,也不要风平浪静中的优秀。”近年来,六连官兵基础训练和专业训练成绩始终保持全旅第一。在去年旅里组织的“劲旅杯”创破纪录比武中,六连官兵19人次打破了9项旅纪录。

结合主题教育,组织官兵向连旗宣誓。李彬 摄
血性胆气激生打赢硬气
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六连以敢打猛冲、刺刀见红而威震敌胆,拼出了克敌制胜的“硬骨头精神”,杀出了令敌胆寒的血性胆气。
岁月流逝,传统弥新。几十年来,“硬骨头精神”早已融入六连血脉,“怕死莫当六连兵”成为一代代官兵不变的信条。
那年盛夏,六连在复杂海况下开展远距离航渡训练,战士李昭轩驾驶的战车突然被一波巨浪覆盖,战车熄火!面对随时可能沉没的危急情况,车长史衍凯沉着冷静,连续发出数道指令,经过一番紧急处置,战车最终成功摆脱险情。
一次演练中,战士杨树林不慎从3米高的云梯上摔下,右手臂摔成了粉碎性骨折,疼得直冒冷汗,差点虚脱。为了顺利完成演练,他忍着常人难以忍受的剧痛,单手支撑爬过泥塘、用左手完成战斗射击、以牙齿拔导火索爆破铁丝网,高标准完成了任务。

“硬骨头六连”官兵参加合成营战术演练。李彬 摄

“硬骨头六连”官兵进行步坦协同训练。李彬 摄
去年底,在参加旅里组织的考核时,上等兵刘磊带病参考,在连续完成5公里越野、400米障碍等课目后,身体早已发飘。单杠考核时因体力不支,动作变形,嘴部重重地磕在单杠上,腥咸的鲜血一下溢满了口腔。但刘磊咬紧牙关,直到取得优秀成绩后才跌落在地,“哇”地吐出一口血水。现场考官无不动容,感慨地说:“六连的战士真是硬骨头!”
六连官兵常说,要成为战时的刀尖子,平时就得把自己当成刀来磨。他们总是瞄着对手砺剑、紧盯强手练兵。两年多来,六连先后接受5个连队近7次挑战,保持不败战绩,在一次次比拼中拉长短板、提升能力。与六连交过手的官兵都讲,六连战士骨子里有一种逢旗必夺、逢战必胜、爱拼敢赢的劲头。
几十年如一日传承“敢打猛冲、坚持到底”的战斗作风,造就了“硬骨头六连”当尖刀、站排头的硬实力。改革调整2年多来,连队参加集团军以上比武竞赛,14人次摘金夺银,连队官兵荣立集体二等功3次、个人二等功3次。

“硬骨头六连”官兵展开海上训练。李彬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