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制调整后,第72集团军某旅组织各连队开展“人人进连史”活动,每名官兵在连史册上签字、按手印。胡泊 摄
要么觉得“跟光荣的历史没法比”,要么“不好意思自己写自己”
当代史这么精彩,为何失重?
连长周刚认为,首要的因素就是大家认为今天的事与战争年代比,“不够出彩”。
当主官以后,周刚在连史室新增了3个展柜。一个是王耀南之子王太和来队时捐赠的文物,一个是抗美援朝战争时的连长蔡敬元捐赠的一条打仗缴获的美军毛毯。还有一个展柜,存放的是去年1月份连队在团开训动员上演示的破障专业课目成果——经过脱密处理的1张光盘和1本汇编资料。
这个演示课目的资料入不入柜,连队内部起初是有争议的。有人认为一套课目资料跟光荣的历史没法比。后来因为上级要来视察,连队觉得“不能没有近几年的东西”,这才入了展柜。
指导员汪涛记忆深刻的2012年演习,在连史薄和连史室里找不到任何痕迹。那场演习,连队辗转13个省市,出了不少成绩,“去年底退伍的一批下士提起当年仍回味无穷”。但也因为有人觉得“跟连史上先辈们干的事比不了”,仅仅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老兵一退伍,记忆就被带走了。
当代的精彩被遗忘,除了有意的忽视,还有无意的疏漏。汪涛说,很多大项活动面前只想着绷紧弦去完成任务,一完成,劲就松了,“没想过应该记录进连史”。
当代精彩不进连史,还因“不好意思”。
在连史簿里找不到自己,谭照杰虽然遗憾,但也坦言,“连史应该后人写,怎么好意思自己写自己”。
连长周刚有不同观点,“不能总指望后人,万一后人不重视,连史就可能断代”。他想了一套方案:由组织层面推动,每年连队上报需要添加进连史的资料,机关把关,领导审核,最后正式写进连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