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6年解放战争鲁南第一次保卫战中,第3旅创造了以少胜多、以智取胜的出色战例。资料照片
血战长津湖——
宁肯冻死也要完成任务
抗美援朝战争中,已由第1纵队第3旅扩编成第20军第60师的部队官兵,在鏖战长津湖的战役中泣鬼神、动天地,打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威风。
1950年10月,驻守上海的第60师受命北上山东。11月4日,部队在山东兖州仓促登车入朝。第一仗就是二次战役东线的长津湖战役,首战歼敌1个战车营,俘获美、英、土耳其和南朝鲜(韩国)官兵240人,缴获和击毁敌坦克、汽车78辆。接着奋战黄草岭,和兄弟部队一起给美“王牌军”陆战第1师以歼灭性打击。
此次战役,天气奇寒,气温降到摄氏零下三四十度。部队车运前,只发到华东地区规格的棉衣。其他一切入朝冬季装备,原准备车运途中补给。但由于任务紧迫,部队火速入朝,没有补上。战役中,广大指战员身着薄棉衣,戴着大檐帽,忍着极度饥寒,坚韧不拔,英勇奋战。固守门岘山以南1081高地的14个班的勇士反复与敌厮杀,全部壮烈牺牲;第180团3个营从阵地上下来时,仅剩20余名指战员;刚参加完第一届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归来的著名战斗英雄毛杏表也英勇牺牲。在极度严寒中,官兵们不分昼夜地站在雪地里,三天、五天、一星期……渐渐地,许多同志的手脚发黑了,溃烂了,脚、袜子、鞋子粘在一起了,紫黑色的血渍斑斑,加之作战地区崇山峻岭,大雪封山,运输极其困难,粮弹奇缺,部队官兵几天几夜粒米未进,仅以嚼雪充饥,一些同志在冻饿中牺牲了。但活着的同志仍斗志顽强,一些冻伤严重已不能行走的同志,用滑行,爬行甚至滚着身子,坚持战斗。第178团三机炮连副班长饶严昌,肩扛重机枪,一脚一个血印地坚持作战。战斗间隙,指导员端了一盆热水,拿了一双鞋子,帮他洗个脚,可他的鞋子已脱不下来了,指导员用刀子把鞋子割下来,见脚底已溃烂不堪,不能洗了,只得又用棉花和布包起来,鞋子也没法穿了。最后,当部队转移场地时,饶严昌又带领8个伤员,以一个长夜和半个白天的时间爬完了三公里的雪岭,到达了包扎所。
长津湖以南地区追击战历时17天,第20军牺牲受伤两万余人,其中17000多名伤员中有11200余人是冻伤的。第60师牺牲、战伤、冻伤减员也近一半,所属第180团第2连官兵全部冻死在阻击阵地上,但至死仍保持着战斗的姿势。全师还有不少班排战斗到全部壮烈牺牲。战友们掩埋烈士时,看到烈士们个个面向敌方,把把刺刀见血,有的至死仍紧握枪杆,有的抱住敌人难解难分,有的手指上挂着十几个手榴弹拉火圈。战役后期,粮源断绝,饥寒交迫,前线部队一天仅能分到几颗土豆“冻地蛋”,谁也舍不得吃,战士让干部,干部又用体温化开冰冻送给伤员。1985年8月,时任济南军区政委的迟浩田同志来到第20军检查工作,回想当年在朝鲜与第20军并肩作战,他深情地说:“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20军有很多冻死的,还主动绕到敌人后面,宁肯冻死也要完成任务,这种作风没有人不佩服的,当时一看到戴大檐帽的就知道是20军。那些冻死的官兵,看到了催人泪下。” 如今,长津湖战役被称为世界战争史上最残酷的战役之一,是彰显我军坚韧和勇气的史诗。
1951年4月,第60师经突击治疗冻伤,调整组织机构,补充兵员装备,又参加了第5次战役。在1个月的持续战斗中,第60师出色完成了各项任务,随后在华川以北一条30公里宽的正面上,和第58、第59师一起,全力投入战役转移阶段长达50天的阻击防御战。全体指战员在昼夜作战、阵地失而复得、工事毁而复修的激战里,舍生忘死,坚决遏止了敌人的疯狂进攻,有力地掩护了兄弟部队的转移和休整。阻击战中,第20军部队毙伤俘敌21000余名,出色的战绩被志愿军总部通报全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