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那些事儿

来源:国防部网作者:何文光 郭朋 邢延仑责任编辑:汤传飞2018-05-02 20:41

1953年,工人们搭建移动铁轨,将石料从浮山采石场搬运至青岛火车站。

碑心石荒料重320吨,车皮载重99吨,巨大的石头是如何被装上火车运往北京的

按设计要求,纪念碑碑心石长应为14.4米,上部宽2.48米,下部宽2.72米,厚度0.6米。如此厚度,平放搬运,石料极有可能发生折断。根据估算,为安全起见,荒料厚度需达3米才行,这样荒料重量就将达到惊人的三四百吨。如此巨大的一整块石材,工人们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进行开采、运输、吊装和加工的呢?

色泽质地胜出,打“闷炮”失败,剥离荒料用了八个千斤顶。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心石,是建碑最主要的一块大石料。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对于材料的选择非常严谨慎重。据吴良镛回忆,当时从全国各地采来的碑心石样,都被送到隶属于清华大学的材料实验室进行检测,从质量、密度、耐酸、耐腐蚀性等方面全面比较衡量。最后,采自青岛浮山的花岗石石样因色泽、质地出众而最终入选。1953年4月,数百名工匠在青岛市郊浮山采石场开始了开采工作。一开始,当地老石匠主张选择一块平整岩体,在四周凿上炮眼,然后埋上炸药打“闷炮”。但经过几次尝试,效果都不理想。于是,工人们改换思路,在石料四周挖了个四米深的沟槽,再沿沟槽凿上几十个对称的楔子眼儿。然后,再在石料的两个长边对称凿出八个窝龛,在每个窝龛里放上起重量为200吨的千斤顶。采掘时,由石匠手持大锤将铁楔子插入到楔子眼儿里,四面同时发力捶打,八个千斤顶也一起压足了力量……经过三个月的开采,石料按预定方案从岩体分离。这块石料,长15.3米,宽3.55米,厚2.1米,重达320吨。专家查看后认为,开出的荒料很好,符合纪念碑的建造要求。

两次“瘦身”外加移动铁轨,34天后碑心石被“请”到青岛火车站。浮山采石场距青岛火车站约有30公里路程,大部为丘陵地形,中间要经过四个村庄、一个山岭和十几处桥梁。工人们最初打算修一条临时重轨铁路,直达石料开采处,但这又谈何容易?当时国家刚刚建立,百废待兴,铁路的选线、路基、桥梁建设等各种条件都不允许。

为便于转运,施工人员就地对这块荒料进行了第一次加工。主要是将石料上面做平,减轻重量。加工后,石料重量减为280吨。施工人员又对石料进行清洗,确保石头上没有缝隙。为把这块巨石顺利运下山,他们在巨石下面铺上枕木和铁轨,并用六组大滑轮将大石料从开采地点缓缓下放到半山腰。在半山腰较为宽阔的平地上,工人们对大石料进行了第二次加工。加工后,石料长14.7米,宽2.92米,中间厚1.0米,两边厚0.8米,重量为103吨。两边略薄,中间略厚,这样碑心石的大致模样就出来了。接着,他们又用千斤顶将大石料放置在一个6吨重的卷扬机钢骨架上,沿搬运路线铺设一个移动“铁轨”,以松木作枕木,上面再满满地铺上一层钢管,又在钢管上垫上了四根大方木,方木上再铺一层钢板和一层木板,用推土机在铁轨前牵引滑轮组钢索前进。遇到小桥或沟沟坎坎时,下垫木垛填实。每前进一段距离,再把后面的枕木移到最前面。这样下来,运输速度很慢,中间还不得不拆掉阻挡前进的五间民房,速度一天还不到1公里,30公里的路程,足足走了34天。经过两次“瘦身”和一路“折腾”,这块大石料终于被“请”到了青岛火车站。

装车、运输、加工、吊装、刻字,步步都是难题。到达青岛火车站后,装载工作又碰到了难题:负责运送石料的火车车皮,额定载质量为90吨,按照可超载10%计算,其最大允许装载质量为99吨。这在当时来讲,已经是全国额定载质量最大的火车车皮了。拉不了这块103吨的大石料,怎么办?经多方商量,大家决定在火车站就地对石料再进行一次加工,目的只有一个——减轻重量。经过几天加工,石料的中间厚度改为87厘米,两端厚度改为79厘米,重量被减到94吨。这样,经过三次“瘦身”,在甩掉了三分之二强的“体重”后,这个庞然大物才被装上火车。为防止运输途中折断,火车只能以直线20公里/小时、弯道及进站10公里/小时的速度行驶。1953年10月16日,这块大石料被史诗般地安全运抵北京。

石料就位后,需要将其侧立进行加工。工人们首先用厚木料包住石料,用铁夹箍紧,然后再按预定厚度0.6米进行加工,并将其成功“瘦身”到60吨。但60吨的重量仍然不轻,依照当时条件,把这么重的石头安全吊起20多米高并顺利安装到碑身上,也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经咨询专家,工人们用相同的石料建造了一个小型的碑心石和小型的碑体。经多次模拟实验,在确保万无一失后,最终制定了安装方案:利用滑轮原理,将纪念碑内部的混凝土方筒直接作为起重支柱,使用卷扬机进行吊装。6个小时后,在工人们小心翼翼的操作下,碑心石准确就位。

纪念碑其他部分的选材也颇具匠心。浮雕、栏杆石采自北京房山的汉白玉矿,月台面用山东泰山的灰绿花岗石,散水系周口店花岗石,甫道为昌平微黄花岗石,各种石料质地色泽既统一又有细致变化。石料的加工也十分精细,楞角、边线、弧面、花纹、卷边等都经严格检查,工艺严谨精致。因为碑面为弧形,碑身下宽上窄,所以碑身各层、各段的砌块都不一样,花岗石小的几百公斤,大的八九吨,安装时需“对号入座”、有条不紊。

碑上刻字、镶金是在碑心石被安装好以后进行的。当初,毛主席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八个大字写在了信纸上,每个字只有两寸左右大小。把字刻到碑心石上,首先需要放大20倍,光一个“永”字就需要有两米多高。经过几天几夜的奋战,总参测绘局的同志用幻灯投影机完成了题词放大的任务。把字往花岗石上刻时,又遇到了问题:石头又硬又脆,一刻就崩。有书法家建议用胶皮盖住碑体,将錾刻部位的胶皮挖掉,形成阴文软廊,然后再用高压喷枪喷射矿砂“打”字。然后以“字”为胎,采用鎏金工艺做成金字镶嵌进去,再用放大镜检查有无砂眼,最后用玛瑙打磨,确定没有瑕疵。

经过不懈努力,庄严肃穆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终于建成了。这座凝聚着广大工人群众智慧、心血和汗水的高大纪念碑,成为了天安门广场上的标志性建筑,成为了人民缅怀先烈的崇高地方。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