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英烈,年轻的身影至今栩栩如生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解海南 王金霞 等责任编辑:刘上靖2018-05-06 03:04

歌声回响大别山

■唐春华

1933年8月的一天深夜,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在洒满革命者鲜血的新县箭厂河乡油榨村,一个年仅16岁的花季女孩儿,一位已为革命事业战斗了数个春秋的女共产党员,被丧心病狂的土匪活埋在荒山野岭上。她,就是大别山英雄儿女的出色代表——肖国清烈士。

1917年杜鹃花盛开的日子,肖国清出生在新县箭厂河乡油榨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6年,箭厂河乡开始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红色政权,还建起了供穷人家孩子上学的学校。第二年,10岁的肖国清背着书包进了列宁小学。以前过的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如今不仅有饭吃,还能进学堂读书,鲜明的对比让小小年纪的肖国清对红军和红色政权产生了由衷的热爱之情。

肖国清天生有一副好嗓子,走在上学放学的路上,经常情不自禁地唱起在学校学到的革命歌曲。当地苏维埃政府的人员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找到她,动员她参加革命队伍,做一名革命宣传员。肖国清愉快地答应了。从此,她一面继续在列宁小学读书,一面当宣传员,后来当上了村里的儿童团团长,不久又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2年,肖国清从列宁小学毕业,担任本乡的共青团书记,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走村串户,向农民宣传革命道理,动员群众起来闹革命。她巧妙地修改歌词,用歌声向游击队传递信息,使游击队一次次化险为夷。她利用自己年纪小不易被敌人怀疑的优势,乔装打扮,深入敌营,侦察敌情,为游击队送情报。

由于红四方面军第四次反“围剿”失败,1932年10月,其主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清乡团趁机反扑回来,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一次战斗中,肖国清为掩护群众撤离,不幸落入清乡团手中。清乡团团长易本应原以为让这个小姑娘屈服易如反掌,先是巧言利诱,说如果肖国清能提供游击队和共产党员的情况,并在自首书上签字,就放了她。没想到肖国清对此嗤之以鼻。见软的不行,匪徒们就来硬的——罪恶的皮鞭在肖国清身上留下道道血痕,通红的烙铁烫伤了她的胳膊,尖利的竹签一根根扎进她的手指,乌黑的秀发连同头皮被一片片撕下……肖国清被折磨得死去活来,但她始终紧咬牙关,宁死不屈。易本应气急败坏,作出了一个残忍的决定。

夜幕下,山峦垂首,山风呜咽。面对匪徒们事先挖好的大坑,肖国清毫不畏惧,高昂地唱着国际歌,跳进了大坑。带着血腥味的黄土慢慢没过肖国清伤痕累累的身躯,但她那令刽子手们心惊胆战的歌声穿过山林,穿透黑暗,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上空久久回响!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