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纯特战学员的“特别味道”

感悟陆军特种作战学院教员给毕业学员提出的“三个问号”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肖云开 胥春龙 陈典宏责任编辑:丁杨2018-07-03 10:06

差距究竟在哪里

——青年学生与士兵学员的“先天”差距,亮起了实战经历亟待补课的“红灯”

坐在火车上,学员张铭仰躺在靠背上。车窗外闪过的风景,把他的思绪带回到3个多月来的演训场。

某海训场码头,风高浪急,张铭带领小队队员,驾驶侦察艇执行抵近侦察任务;

某战术综合训练基地,模拟联合边境封控作战行动中,队员们在40公里急行军途中,运用武装泅渡、山地射击等技能,越过重重障碍,成功抵达目标附近……

毕业前的最后一学期,张铭的足迹遍布高原海岛、深山密林,2000多公里的战线上,历经大小演练10余场。

当一切都成为回忆时,张铭已经不在乎3个多月的苦累,他更关心的是回学校后怎样与士兵学员侃自己的“打仗”经历。因为,在像张铭一样的青年学生心里,没打过“大仗”“恶仗”,与士兵学员吹牛都不好意思。

想到这里,他不禁会心一笑。这场毕业淬火,鼓足了他与士兵学员“华山论剑”的底气。

这样的底气,也同样充盈在指挥系主任江游的心里。

一年前那个晚上,拿到学员期末战术指挥考核成绩单的时候,江游的手像被烟烫了一下猛地一抖:“优秀士兵提干学员优秀率超过80%,而青年学生不到40%。”

“差距究竟在哪里?”疑问萦绕在他的脑海里。

最终,江游从一组调查数据中找到原因:几乎所有优秀士兵提干学员,入学前都有重大演训、比武活动经历;青年学生入学前则犹如白纸一张。

“实战经历‘缺课’的先天差距,决定了这场比试的起点不同……”在议教议训会上,江游的分析得到了大家认可。

以往由于不具备开展大规模、多环境、实战化演训课目的条件,院校组织实战化训练的频率、密度和强度远低于部队。

“问题决不能交给部队!”一年过去了,江游已组织了多场实战化驻训和演习。他从一场场紧张的演练中,看到了学员们身上的变化。

他知道,要彻底清除差距,还有一段路要走。那一直贴在办公室墙上的成绩单,就像一盏“红灯”,时时提醒着自己。

谁会替你挡子弹

——再高明的战法打法,如果脱离团队凝聚力都会大打折扣

两年前,教员李盛阳在部队代职时,看到黑板上“谁会替你挡子弹”几个字时,心底一颤。

年度演习中,营里制订了周密的作战计划,本以为胜券在握,不料,一名指挥员指挥时脾气急躁、固执己见,导致部属战斗情绪受挫,延误了战机。

“再高明的战法打法,如果脱离了团队凝聚力都会大打折扣!”

“兵带得好不好、凝聚力强不强,问问自己上了战场谁会替你挡子弹,就知道了……”

一句句尖锐的反思,同样拷问着李盛阳:民主测评,毕业学员带兵管理被评“能力不足”的竟有四成,个别评议直言“不会方法、不懂技巧、不解兵心”。

两年过去了,李盛阳至今仍用那样的反问,来检验对学员的培养。临近学期结束,他忙着队里的骨干换届工作。投票结果,见习连长刘青的连任在意料之中。

军校3年里,刘青当过见习班长、排长、连长。历经多个岗位锻炼,他逐渐显现出一名合格带兵人的样子。

为了让更多新任骨干尽快适应新岗位,李盛阳制订了骨干岗前培训计划,内容涉及部队基本法规制度学习、组训法教学法练习、日常工作流程演示等。

远在千里之外某部代职的管理教研室讲师谭大为,这段时间格外忙碌。代职的两个月里,谭大为已经记录了发生在身边的30多个案例。他说,这是备课室里绞尽脑汁也编不出来的“活教材”。

每批学员下部队实习时,谭大为都会布置一项实践作业——收集管理案例。实习归来的第一课,是案例辨析会。谭大为说:“通过几轮实践与思考的循环,极大提升了新毕业学员处置部队管理棘手问题的能力。”

临近毕业,校园里离别的情愫分外浓烈。但学员李明军有些顾不上与战友拉家常、合影留念,他忙碌在本科队学员的业余课堂里。在部队时,被评为优秀带兵骨干的他,受领了一项“特殊任务”——为学弟们传授带兵经验。他说这是他送给学弟们的离别礼物,也是他对母校感恩与不舍的独特表达。

再过一个月,刘青就将带领队员到特种部队实习锻炼。这段时间,他每天利用饭后半小时,组织战友一起学习《基层建设纲要》和常用法规制度,不时圈记疑惑点,期待到部队实习时找到答案。(肖云开、胥春龙、陈典宏)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