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王喜:哪有什么天生优秀?!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杨帆 责任编辑:杨一楠 2018-08-12 15:48:51

高考刚结束不久,云南麻栗坡县大街小巷就贴满了征兵海报,一位胸前挂满勋章的彝族战士发出号召:好男儿当兵去!

这个战士叫王喜,中共党员,彝族,云南文山人,现任武警湖南总队永州支队机动中队特战排一班班长,中士警衔。入伍7年来,先后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被武警部队表彰为第十九届“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被共青团中央表彰为“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

在单独采访王喜前,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他是在武警湖南总队永州支队的一个小会议室,他被十来个记者围住接受群访。一个接一个问题的轮番“轰炸”,王喜显然有点招架不住,说着说着就“跑偏”了,会议室不时爆出会心的欢笑。

黝黑的脸、浓眉大眼、干练的寸头、并不标准的普通话、再配上憨厚的笑容,这样的王喜看起来少了一点特战尖兵的威严和冷酷,却多了一份淳朴与亲切。

三次应征,英雄情愫浸润下矢志从军的山里娃

入伍七年,王喜的瞄准镜里是目标,眼睛里却始终是入伍时誓当最好特种兵的自己。(杨宁摄)

云岭之南,滇东边陲,一座座鲜红五角星镶嵌的乳白色墓碑依山借势梯次排列,远远望去,在一棵棵苍松翠柏掩映下,犹如一只只振翅欲飞的白鸽。

这里是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的麻栗坡烈士陵园。县城北郊的磨山脚下,1979年至1989年牺牲的937位烈士在这里安然沉睡,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自卫反击的战场上,他们之中牺牲时年纪最小的只有16岁。

王喜的家就在离麻栗坡烈士陵园不到8公里的大坪镇马达村,从家再往西走20公里,就是老山主峰所在地。当年,王喜的父亲作为“担架队”的一名民兵,亲身参与了这场威震南疆、家喻户晓的“老山战役”。

父亲的经历让他从小就对战争、军队和军人有着真切的印象。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听着先烈们的英雄事迹成长起来的王喜一直就把英勇无畏的战斗英雄当作自己的偶像。 “前面的战士倒下,后面的战士踏着血迹继续往上冲,有的多处负伤,手脚打断炸断也不下火线;经过雷区时,怕贻误战机,就用身体去滚地雷,为战友开辟道路……”从张大权、李海欣到傅孔良,尤其是“断臂英雄”丁晓兵的壮举,那些穿梭在老山密林里的先辈身影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他幼小的心中。

在王喜看来,军营是有魔力的,而自己应该成为这种魔力的一部分。可是看似注定的从军之旅却比想象中的难了很多。

18岁那年,王喜第一次入伍体检,意外发现的静脉曲张将他挡在了军营之外;19岁,突如其来的重感冒让他再次与军装擦肩而过;20岁,父亲查出癌症晚期,弥留之际,叮嘱他一定要去当兵。带着父亲的遗愿,2011年底,王喜终于拿到了入伍通知书,成为了马达村近20年来第一个光荣入伍的青年。

离开家乡参军入伍的那天,正好是王喜父亲去世“七七”。那天他起了个大早,来到父亲坟前默默地立下了誓言:到了部队,我一定要当个好兵。

这样的结果无疑已经是最好的安排。但是没能让父亲看到自己穿上军装的样子,终究成了王喜毕生的遗憾。多年后,这种遗憾成为了他一个不忍触碰的软肋。

经历过坎坷的人总是会更加坦然面对生活中的风雨。这段少有的曲折应征经历,不仅考验了年少王喜的心理承受能力,也似乎预示了这个从贫困大山中走出来的孩子将迎来不会平凡的军旅人生。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