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军史馆:感悟光荣传统 汲取奋进力量

来源:中国国防报作者:刘治鑫 蒋龙 等责任编辑:丁杨2019-05-22 09:16

“白老虎连”官兵在学习“老沙保锦旗”的故事。

“白老虎连”荣誉室:赓续血脉励后人

■王昭廷 中国国防报特约记者 向 勇

“大刀队,抗敌仇……”5月上旬,临近部队野外驻训,第78集团军某合成旅“白老虎连”荣誉室,全连官兵重温抗战期间大刀队誓言,感悟连队光荣传统。

指导员徐洪刚说,连队一直坚持一个传统:每次大项任务前,官兵都会到荣誉室面向锦旗宣誓、重温历史。在众多传承下来的荣誉中,最能鼓舞官兵的是一面“战术技术相结合”的锦旗,它也是连队荣誉室的“镇室之宝”。

“白老虎连”前身为东北野战军第九纵队二十五师七十四团一连。1948年3月,毛主席号召全军开展诉苦和“三查”运动。同年5月1日,七十四团召开练兵动员大会,开展轰轰烈烈的军事大练兵,干部以学习战术及指挥为主,战士以学习射击、投弹、刺杀、爆破四大技术为主。8月15日,二十五师进行阅兵和军事技术竞赛,一连一排荣获全师射击比赛第二名,二排荣获全师战术比武第一名,全连获纵队授予“战术技术相结合”锦旗。

一个多月后,这面锦旗成为“老沙保锦旗”故事的主角,并在连队几十年风雨征程中,激励着一代代视荣誉为生命的“白老虎连”官兵筑梦强军,奋勇拼搏。

1948年9月25日,在向锦州以北渗透、阻敌增援的战斗中,一连官兵抱着破釜沉舟的决心准备殊死一战。指导员田广文说:“我们坚持到天黑就是胜利!大家把随身的东西该毁的毁,该烧的烧,决不给敌人留下一片纸。”说完,他和连长把手表砸碎,司号员撕了号谱,通信员烧了联络旗,卫生员砸了药瓶,许多同志把笔记本、钢笔、津贴费等扔进火堆。

二排副排长沙万庆拿出随身携带的“战术技术相结合”锦旗,正要往火堆里扔,又猛然缩回了手。他想起了在“八一五”练兵大检阅的日子里,这面荣光闪闪的锦旗猎猎招展,战友们一个个精神焕发。沙万庆想,不能烧啊,这是全连同志努力换来的荣誉,是珍贵的纪念品。于是,他把锦旗紧紧捆在腰间,抱定人在旗在的决心。

战斗中,一连官兵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头砸,石头砸没了,就和敌人拼刺刀。沙万庆在与敌人拼刺刀时身受重伤,鲜血染红了他牢牢系在腰间的锦旗。沙万庆用手拔出敌人刺在自己身上的刀,继续与敌人搏斗。战斗结束,敌人被歼灭,一连仅剩37名勇士,英勇而悲壮地完成阻击任务。“老沙保锦旗”的故事也口口相传至今。

两年前,“白老虎连”经历连队历史上第13次转隶,由齐鲁大地移防至祖国北疆。新装备列装后,寒冬来临,训练场上经验丰富的驾驶员却怎么也发动不了装备。电话请教厂家后才知道,新列装的装备在高寒地区油温水温必须提前预热,才能发动。于是,连队先后采集500余组装备在严寒条件下作战性能变化的数据,摸索总结出多种耐寒、防寒、抗寒招法,形成“严寒条件下装甲装备作战难题及应对手册”等成果。

移防两年来,连队的战车履带卷起千堆雪,留下探索的深深车辙。困难面前,荣誉室里的“镇室锦旗”时刻激励该连官兵攻克种种难题。在“白老虎连”官兵心中,“战术技术相结合”锦旗不仅代表着光辉过去,更将指引该连官兵向着强军的明天奋进,创造新荣誉。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