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川人”60年无悔,默默守护“大国长剑”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朱伟 等 责任编辑:乔楠楠 2018-07-07 03:51:11

60年前,火箭军某基地第一批官兵从西北高原挺进深山腹地,他们隐姓埋名、默默奉献,与艰苦斗争、与寂寞相伴,日复一日守护着“大国长剑”的安全,用鲜血和生命擦亮了忠诚的底色,孕育出闻名全军的“红川精神”。

“居深山,不畏艰苦寂寞;护国宝,责任重于生命。爱本职,崇尚科学严谨;壮国威,甘当无名英雄。”日前,在该基地“红川精神”发源地的某旅,一场生动的“红川演讲”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他们之中有刚从城区转进的“新红川”,亦有扎根深山20多年的“老红川”,新老“红川人”把“红川精神”融进血脉之中,把理想信念融入神圣使命之中,用无声的忠诚标注矢志强军的红色基因。

这里分享其中的几篇演讲稿,与战友们一同领略“红川人”的壮烈情怀,感悟“红川精神”的深厚底蕴。

深山腹地书忠诚 一生无悔“红川人”

——火箭军某基地官兵深情解读忠诚与奉献

工程师韩宝军——

看得失,矢志深山护长缨

我虽然是一名新“红川人”,但早在23年前,我就与红川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5年8月,大学毕业后的我来到某研究所。没多久,在同事的带领下我第一次来到“红川沟”,第一次领略到使命的厚重。这里的一切深深地震撼了我,让我感到肩上的使命有千钧重。

2017年3月,因单位调整我和战友们从条件优渥的城市来到深山沟,成为真正的“红川人”。我告诉自己,“红川沟”是块宝地,它不但孕育了响彻全军的“红川精神”,更是我军旅生涯的主战场。

我清楚地知道,在“红川”我是新兵,但是“红川精神”早已融进我的血脉。老单位领导曾几次想让我回去工作,可每当我拿起笔填写个人去向意见征求表时,还是毫不犹豫地选择留在红川。

毕竟,当下正是部队组织结构重塑、使命任务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也是专业人才思想稳定、单位战斗力稳步提升的重要时期,作为老同志,更应该在专业技术上领好路、党员干部示范引领上带好头,确保部队创新之路走得更快捷、更稳健。

作为一名老兵,不仅仅要当好武器专业方面的带头人,更应该是年轻人奋斗路程上

的领路人。有的年轻干部转隶进山后,面对环境的落差,个人工作岗位的调整,选择了告别军营。他们的离开,是部队的损失,我深感惋惜和痛心。因此我经常对身边的年轻战友讲,不要轻易做出决定,与其想改变环境,不如把精力放在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上。在军营一天,就安心干好每一分钟,要对得起这身军装,对得起自己的青春年华。

在深山中,在红川热土上,能够专心做一名导弹把脉人,为强军实践做出些许贡献,我收获了一份踏踏实实的骄傲和自豪,我愿倾我一生护长缨。

导弹武器技安员刘建行——

守寂寞,甘当无名“红川人”

入伍25年来,我与“红川精神”同行,与“红川精神”一起成长出彩。

我是一名普通的导弹卫士,我的工作其实并不复杂,但要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落实到每件武器、每个流程、每个细节,做到“绝对”准确,却是对每名导弹卫士最大的考验。

2000年7月22日,对我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我从警卫分队调整到导弹专业技术分队。宣誓的那一刻,我热血沸腾,真正感受到了“责任重于泰山,使命高于生命”。我从来没有感觉到如此的压力,自己与战友默默守护的,不仅仅是一座座人迹罕至的大山,更是一个国家的战略安全支撑,对自己来说这是莫大的荣耀,也是最大的责任。

我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专业学习上,做到了装备管理一摸准、技术参数一口清,成为同批战友中第一个独立上岗的人。为了提高专业训练精细化水平,我不断和自己较真,率先开展架线、滚球等平衡性模拟训练,常常一练就是好几个小时。后来,我首创的“平衡训练法”成为部队专业训练正规化操作的标准,我的名字也第一次被写进单位装备正规化操作的“发展史”。

守住初心,守住责任,不仅需要有长期与寂寞相伴的勇气,更需要有完成任务的高素质真本事做支撑。10多年里,我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以蚂蚁啃骨头的执着,先后自学了《工程力学》《导弹工程》等专业教材,还拿到了法律专业本科文凭。丰厚的知识储备,让我战胜了寂寞,还获得了“新生”。

“红川沟”的山很特别,春天是嫩黄色的,仲夏是墨绿色的,深秋是红褐色的,到了冬天常常是清一色的白,那是大雪覆盖原野的洁白的美……这山的颜色是寂寞的颜色,可“红川沟”连着国家安全,我们这支部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守住的,不仅仅是寂寞,而是初心、责任和担当,是融入血脉的“红川精神”,是那份对祖国和人民沉甸甸的爱,是军人永远不变的忠诚本色。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