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军人的奉献,高原的树知道

来源:国防部网作者:乔楠楠责任编辑:乔楠楠2019-02-09 22:21

自然条件虽苦,高原的树却没有忘记作为一棵树的使命

在飞机上俯瞰这片雪域高原,冰峰林立,雪原寥寂。我想,这种高寒缺氧、冻土广布的地方,一定缺少树木。

结果来了西藏以后,我发现这里有各种各样的树,白杨、左旋柳、松柏、水青、桫椤……日喀则郊区有一片著名的红树林,山南有大片的原始森林,林芝还有苹果园,结出的果子甘甜多汁。

高原的那些树啊,都跟平原的树不一样:粗壮的树干,密密的枝,他们没有平原的树那么秀美俊俏,却异常苍劲有力,气势磅礴。在冬天,透过它们遒劲有力的枝干,能够感受到在夏季它们是如何郁郁葱葱,茂密厚实。

不像平原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里,作为一棵树,似乎不费力气就能长成参天大树。它们落在这片贫瘠的高原上,自然条件虽苦,却没有忘记作为一棵树的使命,努力生根发芽,不辜负每一滴雨露、每一缕阳光,还要时不时与严寒、大风、暴雪搏斗。终于长成了一棵树的样子——西藏的树。

西藏军区大院里,当年首批进藏的十八军战士栽种的左旋柳五株环抱,遒劲有力,一排排高大挺拔的白杨齐刷刷直刺苍穹。

西藏军区大院里的左旋柳,是当年十八军官兵种下的,年年抽枝发芽。中国军网记者 乔楠楠摄

西藏军区大院里高大挺拔的白杨。中国军网记者 乔楠楠摄

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68周年。当年,十八军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进藏先遣支队“背着公路进藏”,1951年7月25日离开昌都向拉萨进军,经过边坝、嘉黎、太昭,翻越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14座,闯过海拔6300米的东、西大雪山,一边进军,一边修路,于当年9月9日进抵拉萨。

十八军入藏,官兵们付出了多少?或许这组不完全统计数据可以告诉你:川藏线2000多公里,牺牲了官兵3000多人、藏汉民工1000多人,平均1公里牺牲2人。十八军将士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爬冰卧雪,一点一点把川藏公路铺到了拉萨。

巴塘地区藏民在金沙江边手捧各种食品,慰劳进藏的十八军部队。(军史馆供图,中国军网记者乔楠楠翻拍)

进藏部队翻越雪山,向太昭进军。(军史馆供图,中国军网记者乔楠楠翻拍)

据亲历者回忆:“寒风吹,冰雹打,所有人的脸都裂了口子,脱了皮,露着鲜肉,寒风一吹,比刀割还疼,有几个月的时间,几乎就没人敢洗脸。”“在雪山上宿营,经常是第二天起床一看,白茫茫的一片,什么也看不见,吹了起床号,大家才从雪堆里爬出来,清点人数时,经常是少人,找到战士夜里睡觉的地方,才发现已经冻死在雪下面。有些战士扛着炮,拿着枪,托着这些武器的手都冻坏了,下山后都需要截肢。”

筑路,种树,看似与行军打仗不相干的两件事,却是十八军将士无畏艰辛不怕牺牲精神的最直接体现——我站立的地方就是中国,不仅要守好每一寸国土,还要建设好每一寸国土;哪怕是自然条件再恶劣、再严酷,也磨灭不了子弟兵为西藏人民带来和平解放,带来幸福生活的决心与意志。

时光流淌,精神永存。从当年十八军进藏到今天,千里边防线已有5000多名英雄儿女化成了雕像,耸立在地球之巅。

但是,那些高悬于云端的边防哨所,很少有真正的树。据说有个哨所的战士下山以后,抱着见到的第一棵树哇哇大哭。还有一个哨所,在多次尝试种花种树失败以后,就买来了塑料“迎客松”。战士们用水泥、脸盆浇筑花盆,用铁丝、钢管固定树干,一棵棵“迎客松”如同执勤战士屹立雪山,威严壮观。

在被称为“生命禁区”的地方,这以假当真的“绿色生命”给人无穷的震撼。在树都种不活的地方,边防军人依旧站立得挺拔。仰望前辈的精神高地,西藏军人用默默的坚持,践行着守好脚下每一寸国土的誓言!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