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军人的奉献,高原的树知道

来源:国防部网作者:乔楠楠责任编辑:乔楠楠2019-02-09 22:21

他们是谁?他们就是高原军人

触摸羊卓雍措的深邃,仰望珠穆朗玛的巍峨,守卫雪域高原的圣洁,他们用青春和双脚丈量祖国的壮美山河。他们用常人的身板,用异于常人的意志,托起边关蓝天,守卫边疆安宁。

他们是谁?他们就是高原军人。

我在拉萨见到了有“边防巡逻王”之称的杨祥国和某炮兵旅女子战炮班班长袁远。

杨祥国清瘦、精神,像一棵深深扎根在高原的青松,穿罅穴缝、破石而出,坚强地立于岩石之上,虽历风霜雨雪却依然傲然挺立。

他在连队160多公里的巡逻道上,10年往返60趟,行程两万余公里,经历47次生死考验,用一串串坚毅的脚步踩实了祖国的边防线。作为特殊边防骨干人才被破格提干、从军校深造归来后,他续写“巡逻王”的传说,为部队培养了一大批“边防通”。

对此,他却诚恳地说:“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没什么特殊的。巡逻执勤,把我们的国旗插在我们的边境前沿上,为祖国守好每一寸国土,这本来就是一名边防军人的职责,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

杨祥国在巡逻路上。资料图

袁远不是网上照片中胖乎乎的小姑娘的样子。她个子高高的,声音清脆有力,眸子清亮有神,远远看去,一身绿色军装的她英姿飒爽,就像一棵挺拔的小白杨。

曾就读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航空学院的袁远,入伍后不仅在短时间内掌握了火控、电台等多种装备,还在与男兵同场考核的多个课目中拔得头筹,成为全团首个列兵炮长。她带领女兵班顺利通过通信组网、单装操作等10项高难课目考核,获得了新装备操作资格证书。

袁远在训练中。资料图

2018年的一次实弹演习中,在海拔4500多米的高原地带,从阵地展开到实弹装填,从接受指令到解锁击发,最后对一百多公里外的目标进行齐射,女子炮兵班仅用时18分钟,火箭弹准确命中了直径30米的靶心。袁远带领女兵班,完美展现了中国女兵的风采。

2019年1月31日,中国军网记者乔楠楠采访袁远。

采访那天刚好是袁远的生日——1月31日。我问刚刚23岁的袁远,当兵以来可曾怕过什么?她回答:“新兵打实弹的时候,我当然怕啊,我怕打不好,不过最后打了个满贯齐射。我是整个远火部队单位打炮打得最多的一个炮长,现在我都习惯了,没有什么能让女战士害怕的了。”

西藏军区某旅组织科干事张鹏对我说,驻藏军人是没有家的。他是双军人家庭,他守在雪域高原,妻子则是守护“彩云之南”的一位云南边防军人。

他说,结婚了两地分居,有孩子了却不敢把孩子接到西藏来,一是海拔太高担心孩子身体不能适应,二是担心接下来教育上跟不上平原城市。聚少离多,回家像是串门。

他说,刚来的时候,还是20岁毛头小子的他,也哭过。但是有一次升国旗的时候,他看着鲜红的国旗冉冉升起,背后是银白的雪山和湛蓝的天空,那一瞬间,一种作为军人、作为驻藏军人的责任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那是一种我此前的人生里没有体会到的感受。像电视剧里演的一样,突然任督二脉就被打通了。”

西藏军区某旅的一个领导干部,跟我提到了一线边防军人的苦:“跟他们比,我不好意思说苦,那是一种我每次去检查工作都忍不住流泪的苦。有一年,好不容易有个家属上来哨卡探亲,到了返回的日子却遇上天气突变、大雪封山,家里有老人孩子等着,而且她自己也要上班,最后怎么办呢?派了铲车去开道,就这样坐着铲车下了山。”

还有一个二十多年的老边防,四川人,我让他跟我讲讲故事。他百般推辞,说什么也不肯讲。最后我跟他保证我不会写他的名字,他才同意给我“摆摆龙门阵”。

他说:“我给你讲个真实的故事吧。你就写有这么一个人一个故事就行,了解我的人看到了,就知道说的是我了。”

他讲的是17年前的春节,当时的女朋友坐着没有暖气、除了车喇叭不响哪里都响的车上岗巴边防营看他的故事。岗巴年平均气温零下4摄氏度,最低气温达零下40摄氏度,每年有200多天刮8级以上大风……医学界认为,这里不适合人类居住。

讲着讲着,他情绪激动起来:“现在看来,我这个男人真不靠谱!那辆车破的……送给你你都不要那种,直接可以卖废品了。我有任务在身,又不能送她,只好托朋友找了一个修路工人当司机。天寒地冻,路又不好,不像现在都是修好的水泥路、柏油路,陡坡又多,你说我当时咋就放心呢我?按现在的话来说,我就是一个渣男!那时候还没结婚呢,我就让人家姑娘这么作难。但是也没办法……唉!我当时就跟她说了,要做一个军嫂,就是要比一般女人坚强勇敢。”

“那你们后来结婚了吗?”

“结了啊!当然结了啊!人家这么远都跑来了!说来我真是对不起她,没有办婚礼,没有彩礼,什么都没有,就这样跟我过十几年了。”

年轻的姑娘并没有被吓跑,成了他的妻子,现在他们的孩子都15岁了。

一个又一个故事里,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西藏军人,他们如同雪域高原上的树一样,坚忍不拔、默默无语、暗自芬芳。如果说西藏军人是高大的白杨,那么西藏军嫂就是坚韧的红柳,她们用自己柔弱的肩膀,帮丈夫撑起了“小家”,也撑起了“大家”。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