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保障队:如何让合成营如虎添翼

——第81集团军某合成旅着眼实战推进保障探索新闻调查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李连军 杨文豪 等责任编辑:丁杨2018-07-11 03:01

减少指令流转层级,打通“奇经八脉”——

让保障行动进入“解锁模式”

四级军士长张川川是一名修理技师。一次演练,刚刚抢修完一台步战车,他紧急向后方撤退。此时,他并不知道离他数百米远的一台步战车战损,车长正焦灼地向上级呼叫抢修支援。

以往,步兵班呼叫抢修支援,要先经过步兵连长、营指挥所、后方指挥所等数个环节,最后由保障队长将指令下达给抢修小组。指令流转中,各环节还需要不断确认信息准确性、协调物资器材。

等张川川接到抢修指令时,他已回到隐蔽待命区,此时只好再次返回前沿抢修。

“如今,很多制约保障效能的旧思维、旧机制亟待破解。”该旅合成二营首席参谋郝杰告诉笔者,新的编制体制下,合成营编配有专门的抢修、救护等保障力量,应该具备更多的“自助指挥权”。以往那种“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的层层请示、层层指挥的方式,已经不适应模块化、快反化的作战力量编组,迫切需要精简指挥链路, 打通“奇经八脉”。

针对这些新需求,合成二营作为试点单位开始探索之路。

“进攻战斗一打响,作战车辆必然会持续出现战损,保障力量必须实施不间断的抢修作业。”营长刘合磊介绍说,为确保实施如影随形的保障,他们探索建立作战力量和抢修力量专用联络通道,赋予保障队临机处置权;实施伴随抢修和机动巡修,加强前沿抢修力量,力争做到“一呼即到”。

放手并不是放任。他们在作战指挥通信网中预留了保障分队通信信道,后方指挥所适时对重点作战方向保障力量、保障资源进行调控。

合成营内部的“经脉”逐渐通畅,上级机关也在研究破除制约保障效益的“梗阻”。

——赋予合成营更多的自主审批权。以往,步战车维修需要的螺丝、轴承、附油等小件物资需要层层审批。合成营有了一定审批权后,部分器材、配件只需要在相关业务科备案后就可到仓库领取。

——对各指挥席位职能进行优化整合。本着“减少内耗、效率优先”的原则,对指挥所“瘦身”,指挥环节“压减”,设置综合计划席统一调控物资补充、行动协调等,减少了指挥层级,维修力量和物资很快就能到位。

该旅领导说:“高效的作战必然需要高效的保障,‘上行中枢’和‘下行经脉’畅通了,综合保障队的行动才能真正‘解锁’。”

保障队再强大,也有分身乏术时——

支援保障和自我保障同等重要

近日,合成二营五连维修技师孔德印主讲的“步战车战时常见故障”课开讲,台下坐的是全营战斗班班长和驾驶员。

战场上,战车一旦出现战损,往往有很多故障点。孔德印说:“作战中,战斗员如果能提前预判战损战车的故障点,就能极大缩短修理工现场诊断故障的时间……”

孔德印授课的目的,是让这些战斗班班长们掌握常见故障维修方法,树立自我保障意识。

战场上,保障队功能再强大,也有分身乏术之时。况且,各兵种组成的数个攻击队,分散配置、距离过远,不能完全依赖保障分队,必须具备一定的自我保障能力。

对此,孔德印打了个比方:“救护急性病人时争分夺秒,身旁家属正确的自救,比单纯等待急救医生赶来更重要。”

“要提升战斗员自我保障能力,必须为步战车精准配载战时所需的维修器材和配件。”该旅领导介绍说,他们组织维修技师深入营连,梳理出20多类常用维修器材及其需求量,围绕“哪些应该随车带”“怎样放置合理”等问题展开攻关,区分不同类型装备量身制订维修器材单装配载标准。

步战车内空间有限,如何容纳大量维修器材?在不改变装备结构、不影响装备性能的原则下,该旅研制出卡夹锁具、捆绑绳带、箱笼托架等器具,并借助装备原有的孔、挂、钩、卡功能, 让所有随车物资器材“进箱子”“上架子”,实现集约化、模块化配载。

“提升自我保障能力已经成为官兵共识。”据了解,该旅战时饮食保障、弹药保障、战场救护等自我保障的相关课题也在论证当中。

“保障力本身就是战斗力。”该旅领导介绍说,他们已经出台保障要素实战环境下常态化联合训练计划,把抢修、救护、弹药供给等要素绑在一起练,旨在让合成营的“铁拳”更快、更有力!(杨文豪、李连军)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