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船制造近50载,他把战舰从纸上“送”入大海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杨元超 李振华 责任编辑:丁杨 2018-07-13 02:17:01

盛夏,长兴岛,骄阳似火。坐落于此的江南造船集团公司一派繁忙。巨大的船坞中,几艘舰船已进入最后的调试交验阶段。

目睹这样的熟悉场景,江南造船集团公司首席专家张国新心中依旧振奋。这位从车床工人起步的造船专家,投身我国舰船制造事业近50载。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那一年,他走上了舰船监造岗位。这些年,他先后监造20余艘军民舰船,带领团队完成第二代驱逐舰建造任务,实现国产新型万吨级导弹驱逐舰成功下水,见证了江南造船集团乃至中国舰船制造的快速发展。

照片提供:夏榕泽、郭青松 

“过去40年,我们一路奔跑,追平了与先进造船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

张国新有个习惯,只要出差到沿海城市,哪怕工作再忙,也要抽空到海边走走,闻闻海水的味道,听听波涛的声音。

小时候,张国新就特别向往大海。读书时,老师在历史课上讲到,鸦片战争列强从海上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大门。不知什么时候,造船梦的种子在他的心中悄然发芽,张国新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造出先进的战舰来保卫祖国。”

1968年,18岁的张国新走进江南造船厂,做了一名普通的车床工人。每天加工螺丝、螺母,虽然人在船厂,却几乎接触不到船。张国新回忆那段日子:“当时就觉得现实跟理想差距太大了。”

然而,苍天不负有心人。凭着优秀的工作表现,张国新被江南造船厂推荐到上海交通大学深造,他选择了梦寐以求的船舶设计与制造专业。

机会来之不易。在大学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毕业返厂实习一年后,他走上了船舶监造岗位。

如果说设计师是在纸上为战舰绘就宏伟蓝图,那么监造师就是把纸上战舰“送”入大海的人。在船舶监造岗位上,张国新每天不仅面对设计图纸,还要负责物资和人员调配、协同工厂各个部门,事无巨细,件件都需上心。下班回到家,他依旧坚持“充电”,一本又厚又重的《舰船概论》和一本翻得卷了毛边的英汉字典成为他的“伴侣”。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主战舰艇与国外先进战舰有不小差距。1981年法国海军“贞德”号直升机航空母舰和“福尔班”号护卫舰来华访问。张国新走上两艘战舰,被宽阔的舰体和现代化的武器装备所震撼。

他终于等来了大显身手的机会。80年代中期,我国决定自力更生研制第二代导弹驱逐舰,首制舰的监造任务落到了张国新的肩上。

当时,国内还没有建造过这样的现代化战舰,配套装备涉及上千家厂商。张国新回忆:“当时压力很大,如果搞不好,无法向领导和同志们交代,以后研制先进主战舰艇的信心也会受到打击。”

张国新带领团队研究发现,按照现有的平面建造方法监造,新舰的质量和进度都无法保证。他大胆地提出了立体建造方法。这种全新的建造方法,对建造工艺和质量要求极高。他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开展攻关,在国内大型水面舰艇的船体结构建造中借鉴民船设计成果,运用了全新工艺,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张国新参加了舰艇的每一次水面航行试验。“有一次上船试验,风浪特别大,我的五脏六腑快要吐了出来。难受归难受,可心情很兴奋,因为只有在这种恶劣的海况下,才能真正检验出战舰的质量和性能。”张国新说。

进入新世纪,“中华神盾”等一批主力战舰陆续问世。张国新带领团队在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上下功夫。他们总结出“一条半造船法”,让产品可以分为若干建造阶段,等时段、等节奏、流水化生产,使舰船的建造效率成倍提升。

2008年6月,江南造船集团公司迁至长兴岛,生产能力较之前成倍提升。张国新自豪地说:“过去40年,我们一路奔跑,追平了与先进造船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