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用生命迎接新中国的曙光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孙瑾 李朝亮 等 责任编辑:丁杨 2019-09-29 08:27:54

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有无数先烈倒在了解放战争的战场上。这其中,包括我军多位师以上指挥员。最近,解放军档案馆首次披露了朱瑞、韩联生、徐海珊、王麓水、王吉文5位牺牲在解放战争战场的我军师以上指挥员的档案资料。这些承载着岁月峥嵘与铁血荣光的历史档案里,彰显着烈士们的崇高品格和风范,诠释着人民军队之所以能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血脉基因。他们的光辉业绩,鞭策后来者奋勇前行。

——编 者

朱瑞:与炮兵的生死之缘

■孙 瑾

任命朱瑞为炮兵司令员的命令首页局部。

朱瑞,江苏宿迁人,1905年生,1925年赴苏联,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克拉辛炮兵学校学习。1928年加入苏联共产党,后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0年回国,先后任中共中央特派员、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红二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北方局军委书记、八路军第1纵队政治委员、东北民主联军和东北军区炮兵司令员兼炮兵学校校长。

这位毛泽东的爱将、我军首任炮兵司令员,在辽沈战役时,在曙光在即的黎明前殉国,是解放战争中我军牺牲的最高将领。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中国革命事业,献给了我军的炮兵建设。他就像他最熟悉的火炮一样,党指向哪里,就打向哪里。

1945年6月,党中央考虑让朱瑞担任副总参谋长,毛泽东主席亲自找他谈话,可没想到,朱瑞不愿受命,一心想当炮兵教员。他说,自己在莫斯科学过炮兵,想学有所用。接着,他又谈了建设炮兵的一些想法。毛主席对朱瑞不计地位、得失,不当高官当教官的高尚品格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深为赞赏,同意了他的请求,鼓励他“放手做,做一个桥头堡”。临别时,毛主席握着朱瑞的手说:“苏联有炮兵元帅,你就做我们中国的炮兵元帅吧!”不久,朱瑞被任命为刚组建的我军第一所炮兵学校——延安炮校代校长。从此,他便怀着“终于斯,老于斯,死于斯”的坚定信念,全身心投入炮兵建设。

抗日战争胜利后,朱瑞遵照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率领延安炮校迁往东北,准备接收日军装备,组建新型人民炮兵。当炮校师生于1945年11月下旬到达沈阳时,才发现东北的实际情况与设想的大不一样,不仅秩序混乱,没有现成装备可接收,还处于国民党军即将大举进攻的危急状态。面对繁杂纷乱的局面,朱瑞审时度势,集思广益,果断做出“分散干部,搜集武器,发展部队,建立家业”的决策。不到半年,东起绥芬河,西到满洲里,南迄长春,北至爱珲,部队跑遍东北各地,搜集到各种残缺不全的火炮零部件和老掉牙的旧炮。朱瑞带领学员们清理、大修和改造,翻新出各类火炮700余门,汽车、坦克30余辆,为东北炮兵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

1946年4月,朱瑞提出“变学校为部队,拿部队当学校”的工作方针,把学校500多名干部分散到东、西、南、北满军区及第1纵队和总部炮兵旅等各单位,对部队进行训练,培养了大批骨干,为东北炮兵建立储备了干部队伍。这种思想,体现了人才培养要为作战服务、为部队服务、为打赢服务的重要理念,至今仍是我军办学治校的重要原则。

解放战争几年来,朱瑞不断在实战中锻造这支年轻的炮兵部队。他常亲自率领部队,完成了一个又一个重要而艰巨的战斗任务。东北战场每一个重大战役的胜利史册上,都记载着他们的光荣战功。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拉开序幕,朱瑞率部队参战。在解放义县的战斗中,他带着炮兵团以上干部到义县南山侦察敌情,勘察地形,明确炮兵部署和作战方案。10月1日上午,我军向义县守敌发起总攻。敌人苦心经营的工事,随着我军一颗颗炮弹的爆炸而崩溃倒塌。这次作战,我军第一次使用了从敌人手中缴获的新型榴弹炮。朱瑞急于了解和总结这种火炮在开拓突破口上的威力及效果,不等战斗结束,就从指挥所出来,带着将士们一起迎着纷飞的战火向突破口跑去。此时,敌人的一挺机枪突然从城门旁边向他们凶猛地扫射起来,他们急忙蹲下、卧倒。朱瑞卧倒时,扭头往后一看,发现身后一个同志所在地点地势较高,便伸手去拉他,想把他拉到自己的位置上来。不料,这一拉扯,他旁边的地雷受到触动猛然轰响,鲜血瞬间染红了他身下的土地。就这样,朱瑞长眠在白山黑水。

朱瑞牺牲的消息传来,全军上下悲痛万分,中共中央在唁电中写道:“朱瑞同志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炮兵建设中,功勋卓著,今日牺牲,实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之巨大损失。中央特致深切悼念。”为纪念他,中央军委决定将东北军区炮兵学校命名为“朱瑞炮兵学校”。

徐海珊:誓将革命进行到底

■李朝亮

徐海珊讣告及传略。

徐海珊,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人,1930年加入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干事、副队长、副营长、主任、部长、政委等职。他作战机智勇敢,在第四次反“围剿”中,红四方面军主力离开鄂豫皖根据地向陕西、川北地区转移,徐海珊留下来坚持在当地与敌周旋斗争。

抗日战争时期,他曾率部在淮河击沉日军汽艇,毙敌几十名,缴获大批枪支弹药。

在艰苦的战斗岁月里,他患上严重的肺病,并多次负伤,最严重的一次,子弹从他的下颚打进,牙齿被打落一半。1948年2月,徐海珊任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第37师政委。兖州战役胜利后,他病情加重,夜晚行军连马都不能骑,组织上准备让他任淮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这样工作压力小一些,有利于病情好转,但他却说:“济南还没解放,我不能离开部队。”

9月16日,济南战役打响,徐海珊不顾危险,骑马跑到先头团,攻打丁家山、突破卡子门,直到攻破外城永绥门,到达趵突泉,连续六昼夜,他一直同师长高锐指挥战斗,很少休息。23日,济南战役进入决战阶段,为了不给敌人喘息之机,上级指挥员许世友下达了当晚突破内城的命令。济南内城有14米高10米厚的城墙,敌人在城墙上构筑了3层射击网,自诩“固若金汤”。突破坤顺门的任务交给了第37师。下午6时,攻城战开始,炮声惊天动地。政委徐海珊、师长高锐身先士卒,奋力杀敌,经过反复争夺,第37师伤亡过半,终于打开了突破口。24日午后,西路大军从坤顺门进入内城,会同东路军猛攻敌省府。第37师指挥所设在趵突泉西侧张家公馆西北角小楼上。下午4时,指挥所正准备向内城转移,突然敌人两架“B-29”轰炸机倾泻大量炸弹,一颗炸弹把指挥所掀翻,师长高锐和几个受重伤的同志被救出,政委徐海珊壮烈牺牲。在他随身携带的挎包里,发现他1945年在华中党校学习时写下的万余字的自传,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党的热爱和对中国革命的信心;包里还有写给爱人的遗书:“张杰同志,这次任务很艰巨,我是准备牺牲的,没有别的东西留给你,只有这本自传,留你永久的纪念。”

追悼大会上,第37师全体指战员流着眼泪,举枪宣誓。第13纵队司令员周志坚在《进军报》上题词:“追悼徐海珊同志及诸牺牲同志。我们应该贯彻他们坚决执行命令,完成任务,英勇顽强,积极作战的精神,并为继承他们的好作风而努力!”泰山苍苍,江水泱泱,烈士之风,山高水长。1952年4月,徐海珊安葬在济南革命烈士陵园。

韩联生:献身淮海的“开道先锋”

■贾 茹 徐 战

韩联生干部简历表。

淮海战役中,时任华东野战军特种兵纵队参谋长的韩联生在指挥“飞行爆破”试验时壮烈牺牲。他是我军工程兵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淮海战役中我军牺牲的最高级别指挥员。

韩联生,1907年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0年,红军第一方面军组建工兵连,矿工出身的韩联生编入工兵连任班长,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长征中,他率领工兵营,为红军前进架桥铺路、开辟通道,特别是在红军强渡乌江天险和大渡河时,立下汗马功劳。他多次临危受命炸桥破路、断敌后路,成功阻断敌军,使红军化险为夷。在工兵营成立大会上,韩联生曾鼓励战士:“当工兵是很光荣的,也是很艰苦的。我们要牢记毛泽东同志说的‘干革命要吃苦,要坚决’的话,工兵面前无困难!”1936年1月,整编后的军委工兵连在川黔边界的赤水河架设了一座绳舟浮桥,帮助红军西渡赤水入川南。部队刚过河,敌军主力追至河边,为断敌追路,必须炸掉浮桥。韩联生领命后,带领爆破组冲上浮桥,并对身边的战士说:“我们一定要把桥炸掉,决不让敌人利用,哪怕牺牲了,也要完成这个光荣任务。”韩联生一声哨响,十几个爆破点同时点火。这时,敌人机枪扫射,子弹不停在耳边呼啸,但还有几个爆破点未点着,眼看点着的爆破点即将爆炸,岸上的人焦急喊道:“连长,快离开!”韩联生一边沉着鼓励大家:“不要心慌,要死,我们就死在一块!”一边逐个检查,帮助点火。等到点好火,大家撤退上岸后,浮桥被彻底炸毁,将敌成功阻断在河对岸。果敢冷静的韩联生被刘伯承称赞为“胜利之师开道先锋、断敌追路的勇士”。

抗日战争时期,他奉命率部随八路军第129师主力进入平汉路以东开展游击斗争,有力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解放战争中,韩联生被委以工兵建设重任。1947年3月,华东野战军组建特种兵纵队,韩联生从东北野战军调任纵队工兵团团长。上任后,他一心扑在工兵团建设上,创办教导队、轮训全团班排干部、培训基层工兵骨干。1948年3月,他亲自组织坑道爆破训练,昼夜不离训练场,及时检查了解情况,指导训练。经过半个月的演练,部队在挖掘坑道、目标测量、装药方法和装药量的计算等方面的技术明显提高。在架桥训练上,韩联生创新摸索出以小船为桥脚架设浮桥的新方法,在实战中都发挥了巨大作用。由于工作成绩出众,1948年5月,韩联生由工兵团长破格提升为特种兵纵队参谋长。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打响。当时,我军炮弹少、敌军工事坚固,战场条件于我十分不利。为有效摧毁敌集群碉堡,扩大战果,韩联生亲自到工兵团驻地和战士们一起研究“飞行爆破”(即迫击炮抛射炸药包,俗称“原子炮”)试验。从捆扎炸药包到用迫击炮发送炸药包,为了最大限度发挥火炮威力,他现场指挥,反复试验。12月11日,淮海战役决战之际,意外发生。韩联生指导试验“飞行爆破”任务时,一炸药包打出后没有爆炸,他亲自奔向炸药包落点处检查原因。当走近炸药包时,他发现导火索暗暗作响,立即大喊身边人卧倒隐蔽。可话音刚落,炸药包爆炸了,韩联生光荣牺牲,当时在场的工兵团副团长刘金山、工兵教导队副队长李长松、政治指导员梅开先等七名同志也不幸牺牲。韩联生等用生命为代价成功研制出我军特有的具有强大杀伤力的“原子炮”,弥补了我军弹药有限、火力薄弱的不足,使之成为战场上摧毁敌人土木工事、震慑敌军的有力武器,在解放战争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两任王师长:靠前指挥 血洒疆场

■周忠全 张红静

王麓水材料内页之一。

从1945年12月至1948年9月,在短短2年零9个月的时间里,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第8师(前身为山东军区第8师)两任师长王麓水、王吉文,先后牺牲在战斗一线,这在我军解放战争的战场上绝无仅有。

王麓水,1913年出生于江西省萍乡县,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红军,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中历任班长、排长、指导员、保卫科长、团特派员、团政治委员。抗日战争中历任团政治处副主任、团政治委员、旅政治部主任、旅政治委员。1943年春,在鲁南抗战最艰苦时期,他到鲁南军区任政治委员兼军区党委书记,领导鲁南人民与子弟兵英勇作战,屡战屡胜,一举扭转当地恶劣形势,打开鲁南抗战新局面,被当地人民称赞为“常胜将军”。抗战胜利后,鲁南军区部队整编为山东军区第8师,王麓水任师长兼政治委员。

王麓水是一位十分优秀的指挥员,他关心爱护战士,大家私下里都说他“像慈母一样”;他善于发扬民主,只要时间允许,每战战前都要广泛征求下属意见;他作战机智勇敢,既有军事家的才能,又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为了及时掌握战场情况、做出正确决策以最大限度减少伤亡,每当战斗最激烈的时候,王麓水常常不顾个人安危,深入一线靠前指挥,这也成了他一贯的战斗作风。他的老部下鲁南军区警备第8旅第15团团长林毅曾回忆,在1943年秋消灭土匪刘黑七的战斗中,敌人固守小围子,他与王吉文(时任鲁南军区第3团团长)正在分头布置火力、组织爆破和攻击敌人,没想到王麓水师长会突然出现在这火力交织的地方,帮助他们指挥部队向敌人冲击。大家都替王麓水师长捏了一把汗,要他后退到安全地带,可他说什么也不肯。

1945年12月13日下午2时左右,在解放滕县的战斗中,王麓水由指挥所来到第22团,和团长王吉文冒着零星的枪炮亲临距离城门不足200米的前沿阵地。当走到一座院落时,突然一发炮弹飞来,在他们面前爆炸,王麓水胸部被炸伤,鲜血直流。当人们把他抬上担架时,他只是微微睁开眼睛,断断续续地说:“同志们……战斗……胜利……”就这样停止了呼吸。王吉文也被弹片击中胸部,后来经抢救切除一片肺叶才保住了生命。

王吉文宣传材料手稿首页。

王吉文,1916年生于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红军,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宣传队队员、班长、指导员、连长、副营长、教导员、营长、团长、分区司令员、师长等职。抗日战争时期,王吉文随部队到山东创立抗日根据地,在转战鲁南中屡次率部给予日伪军重创。王吉文作为下属在王麓水的领导下打过许多硬仗恶仗,深受其战斗作风影响,当团长时就爱靠前指挥,出任师长后仍然如此,直至壮烈牺牲。

1948年济南战役中,在从外围山地争夺战至突入商埠的激烈战斗中,王吉文一直奋不顾身,在最前线指挥作战。9月21日,当部队由数处突入商埠后,王吉文紧随突击部队进入商埠,指挥各团大胆迂回包围、歼击敌人。档案记载,上午9时许刚吃完早饭,他听说前面的部队在纬八路遭到敌人一座地堡的射击而前进受阻,就跑到前面去,在离敌人不到百米的巷口里和团营干部一起亲自布置火力,掩护战士们通过敌封锁线。就在这时,一发炮弹飞来,王吉文不幸左胸中弹,当即倒在地上晕死过去。清醒过来时,医务人员正忙着给他打针,他自知伤势很重,于是拒绝打针,说:“不要打针啦,你好好去治疗那些战士,医治好了他们还可为人民服务。”当参谋处程副股长喊着找担架时,他同样拒绝,并严厉地说:“不要抬我,先抬战士!”就这样,下午5时许,王吉文终于被抬下战场,但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而光荣牺牲。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